柳如是赏析
柳如是,女诗人,浙江嘉兴人。本名杨爱,后改名柳隐,字如是。作为一个古典诗词的爱好者,总会将注意力放在作者的生平上,然后透过生平去研究其作品的内涵。
诚然,一般作者都是已景入情,或舒怀壮志,或奋发励志,或寓情于景,或挥洒郁结。而反观如是君,她的诗词常常在不经意间流撒出来,“草衣家住断桥东,好句清如湖上风,近日西泠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随口信手,既无景应,也无情舒,却间接淡雅的将第一次见到钱谦益的情形融于其中,就算没有任何介绍,也能想象得出,当时钱谦益面对柳隐时的尴尬化钦佩的场景。如此女子,当然需要脱离惯有思维,从其作品中反观其人生明哲。
柳隐传世作品不过寥寥几十,但是几乎没有在同一心境下的作品。作为一个风尘女子,柳隐自小接受的教育便充满了社会气息,琴棋书画诗书礼易样样都会,尤其喜爱诗词歌赋,即便是在秦淮八艳中,也排在第一位。
风骨嶒峻柳如是,后世对柳隐的评价多集中在其节气上,反而故意忽略了柳隐本身的文献价值。柳隐姓柳,所以前期多重于借物尤其是柳来舒意,《金明池?咏寒柳》中,上阙写景,“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她不像别的词人那样,寒潮来袭,残阳低照,便打发了场景,“有怅”与“无情”将寒意与孤影更加深层的印进心里。
我私以为,选择金明池这个词牌,一是因为它由文丽而思深的秦观所创,而秦观更多重于散文,所以本身这首词也有部分小散的味道。同时因为“如是”一字来自于辛弃疾的《贺新郎》,所以开篇暗含了辛风的对仗,而柳隐本身也是赤子刚烈的女子,虽不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也在无形中表达了对社会的认识与评价,寥寥八字,显出了柳隐深厚的社会阅历与文功底蕴。
柳隐认识钱谦益前后,风格开始迥异,“垂杨小宛绣帘东,莺花残枝蝶趁风。最是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正是这张诗签,让年过半百的钱谦益认识了时年才二十四的柳隐。柳隐的作品无论什么时候都带着对社会的了解,这首诗表面上是在清新别致,实则暗含了对当朝的甄别与判定,而钱谦益此时正被贬常熟,自然由诗达意,体会出对庙堂的不满与无奈的感受,所以两人一拍即合。
当两年后钱谦益为柳隐修葺“我闻室”的时候,我们的如是君明显已坠入爱河,“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帐容颜独自看。珍贵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栏”,这首诗不仅告诉了钱谦益,自己访上门,不仅是因为心生仰慕,也因为“南国春来正薄寒”,自己无处可去。由此也可以看出来,这个奇女子,不仅阅历丰富,而且识人可点,“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正说明了柳隐本身对这趟来访并不是满含希望的。而钱谦益的反应,让这个受尽苦难的女子,真正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爱情。
当钱谦益不可避免的降清之后,带着对伴侣的爱,以及作为大明王朝子孙,柳隐也不可避免的承受着来自乡人与内心的压力,携手西湖之后,留下了传世的最后一首绝唱。“素瑟清樽迥不愁,柂楼云雾似妆楼。夫君本志期安桨,贱妾宁辞学归舟。烛下鸟笼看拂枕,凤前鹦鹅唤梳头。可怜明月三五夜,度曲吹萧向碧流”。
不知道是在用暗室不欺来讽刺年老体弱的夫君,还是在表达自己的蕙心纨质,不同流污。无论如何,在此之后,在各种原因的影响下,钱谦益终于下定决心过上种豆南山的生活,也有了子嗣,但是命途多舛,红颜始终薄命,天伦之乐并没有享受多久,经受连坐打击的钱谦益,不日便垂死病中,柳隐无法承受夫君撒手与来自同族后事的压力,郁郁自缢。一代奇女,年仅四十七岁的柳隐如是,香消玉殒,且无处归宗。
纵观其一生,身为秦淮八艳之首,我私以为,柳隐无非是生不逢时,无论后世如何评价钱谦益,又如何因为柳隐而淡化钱谦益的影响,抛开外物与周遭,柳隐原本可以在自己建造的港湾里安安稳稳过着或许幸福的生活,更会在后世中流芳,也绝对不会商女不知亡国恨,最终落得郁郁东南枝。也正印影了将杨爱改名为柳隐的含义。
缓步寻芳草,淡忘尘世路。小径清幽涧,不在《清明图》。这应该才是这样一位带着柏拉图思想的的有志女子,穷其一生都想追求的生活。
笔名:尸体人QQ:27408400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