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32|回复: 0

〖文宴文学社参赛〗桂花飘香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2 10: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桂花飘香                                                                                   艾山前(原创)
       “大地主的鳖羔子半货子光棍,王保元失踪三天了”,这消息像股旋风一样,瞬间传遍了整个小山村。       最先发现王保元失踪的是生产队王队长。王队长前几天安排人干活时,就发现王保元不在,以为他请假看病去了。可谁知一连三天了都还没来,队长很着急,边气边骂就到他家看看。王保元的小脚老娘告诉队长,他三天前的夜里就走了,走时啥也没说。      王保元是地主的小儿子,自从建国初期,他的父亲被枪毙后,他就苟延残喘的活着。在那个看重成份的年代里,他能活下来,就算是个奇迹。他三十多了还是光棍一条,身体单薄,成天病怏怏的。生产队的重活干不了,轻快的活计又临不到他,天天挨斗,处处挨骂,一天到晚尽受白眼和欺负,干一天的活,回去还得做饭给他小脚的老娘吃。      虽然村民对王保元成天吹鼻子瞪眼的,但大家有时也会有求于他。王保元小时上过学,认识字,逢年过节,红白事,大家都找他写字,写对子,写封信啥的。需要他帮忙时,他不计前嫌,都很热情地帮人家。      王保元的失踪,一时引起村里人的胡猜乱想,有的说他受不了村里人的白眼和排挤,跳龙凤鸭河自杀了,有的说,他看破红尘,到艾山上的奶奶庙里当和尚去了,有的说这地主鳖羔子跑到南乡发财去了,还有的瞎咧咧说,王保元和谁谁的老婆跑了下扬州了,反正大家在干活时,有了闲扯的话题和想看大热闹的孬心。
      就在王保元失踪的第五天中午,他突然回来了,并且还带来了一个刚满月的小丫头来,这个消息像个重磅炮弹在村里炸响一样,村里的人一拨一拨的都去他家看看。      原来他前几天去无锡一趟,并在无锡的孤儿院里领了一个小丫头过来,说是给他做女儿。说什么等他老了,怎么地眼前还有个人能伺候他,总比没人问,受罪强一点吧。大伙想想也是,一个光棍,还成天病怏怏的,喂个小孩,在眼前闹着,也像个家样,过日子也有个奔头。只是大家都说那丫头命真苦,亲生的父母没了,这千里迢迢被人抱过来,还是一个很穷,地位又低的光棍。      王保元虽是个光棍,但他识文解字的,在那个还很封闭,文化还没普及的山村里,也算是个文人。干活闲暇时,他也能吹拉弹唱一会,他还喜欢伺花弄草,在他破屋门前,栽种了一大片好看的花花草草。他从无锡抱小丫头回来时,他也从那里带来了一棵二尺来高的,我们那里很少有的桂花树。他随手就栽在了没有院墙的的院子里。他抱来的小女孩,他给起个好听的名字叫“桂花”,这桂花,和那“桂花”,从那时起,就在这贫瘠的土地上,困苦的家庭中,开始了顽强的成长。      那二尺来高的桂花树,自从栽下去,不知是水土不和,肥料不足,还是我们这天气比南方冷,它就是不肯长,一年又一年,都过了八,九年,它还是像刚栽下时那般大小,倔犟地挺着几枝小叶子,在那大片的花花草草里毫不起眼的存在着。     比起这“桂花”,那桂花小丫头活的也不容易。大家想一想,一个光棍,成天拖着病怏怏的身体,又当爹又当妈,家里又没有钱,好吃的东西,有营养的食品都没有,况且家里还有一个七八十岁的老母要照顾。自从分田到户后,家里地里全指王保元一个人,大人经常都是有一口没一口的对付,更别提那小丫头吃的啥了。桂花长到八九岁时,个子还像五六岁的小孩一样,一米多点,面黄肌瘦,头发稀松,黄黄的。穿的衣服,不是大的要命,就是小的该死,从没有过合适的新衣服。该穿厚衣服时,没棉袄,衣服穿了一层又一层,一件又一件。夏天没到时穿的那件小褂子,直到瑟瑟秋风吹来时,还陪伴在身。脚上那双旧解放鞋,大大的,前豁后毁,就那样还寒暑秋往的不下架,天天套在脚上,让人看着心酸难过。      在桂花九岁那年初春,王保元本来就孱弱的身体,又得了一场大病,东拼西凑的钱和他的所有家底子钱,都给了邳县人民医院,可县医院却没有办法,挽留住这个苦难家庭的顶梁柱。王保元的丧事,是全村人你家三块,我家五块,大伙拼凑给办的。百把块钱买个薄匣子,买几米白布,给桂花披戴上,砍个柳棍,糊上白纸条,让桂花捧着。村里的十几个劳力,轮流抬着装着王保元的棺材,在王善田弟俩凄苦的唢呐声中,把他埋在了艾山上,和他那被政府枪毙的父亲在一起。埋王保元时,不知是天气太冷,还是桂花太小,她又累又怕又冷,桂花竟然昏倒在刚堆起的新坟前。大家七手八脚,抬的抬,抱的抱,把桂花弄到村诊所王兆民那里,先打抢救针,再掉盐水,治疗两天,王兆民医生总算把桂花从他养父手里拉了回来。      自从王保元死后,他这个家庭的艰难,更是雪上加霜。桂花和她的奶奶,老的老,小的小,地里的活不能干,庄稼收成不好,家里没粮又没钱。虽然乡里,村里也会发些救助粮,救济款,但那些毕竟太少了,省着花,省着吃,一年到头经常紧巴巴的。分田到户都好几年了,人家的生活都起了翻天覆地变化,可桂花家依旧清贫如洗,一年到头,咸菜罗卜豆子是桌上的主菜,她家的小锅从没动过,打上一斤豆油,都能够吃上一年的。      淳朴的村民们看在眼里,心酸在心里,都很心疼这可怜的丫头和那年迈的老太太。谁家要是来个亲戚,就多炒点菜,多烙几张饼,顺手就让小孩给桂花娘俩送去。赶集上店给自家小孩买衣服时,就多花十几块钱,捎一件花衣服,给桂花。东家看西家,左邻学右舍,不知从何时起,整个村庄不用商量,大家都齐心帮助她们娘俩。桂花在朴实好心的同村人的帮助,身子也长高了,人也胖了,面色也红润了,只是她那饱经风霜老奶奶日渐衰老。      同年的秋天,时任汤家小学校长的刘福俊老师, 多次劝说桂花的奶奶,桂花的奶奶才勉强的同意,桂花上学。学费也是刘福俊向村里请示,村里给交的。可谁知弱小的桂花,在求知上学上面,有着常人难有的聪颖,她记忆力好,悟性强,聪慧好学,成绩一直很好,次次考试第一名,回回都是一百分。这可喜坏了刘福俊老师,直夸桂花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只要好好学肯用功,桂花将来一定有出息”。刘福俊老师经常讲这些话,一来表扬桂花,二来炫耀自己有着伯乐一样的眼光。      在桂花上五年级那年的夏天,老天接连下十几天的旺卜雨,桂花家的老屋终于抵不住霪雨的拍打,轰然倒塌了,万幸的是桂花在屋快要塌之前,连拉带拽把她的老奶奶救出来。望着那一滩废墟,桂花惊呆了,她的老奶奶在一边有气无力的天来地来的啼哭。第二天桂花的老奶奶一手拉着小桂花,一手拄着小木棍,挨家挨户的给人磕头。最后乡里救助两千,村里出来一千,全村的人又拼凑了两千,总算把桂花的新屋给盖起来。给桂花盖房子的工匠们,把剩下的半截砖头也利用起来,又给桂花把院墙给垒好。经过这一整修,桂花家原本破烂的模样焕然一新,那棵桂花树这几年在桂花的浇水,松土,上鸡粪狗屎什么的照顾下,也长大长高长粗了很多,像把绿大伞一样,撑在桂花的院子里。     日子很快,转眼桂花都在汤家中学读初二了,虽然桂花家贫如洗,但小桂花的成绩一直很好,桂花在学校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就在桂花专心学习准备第二年的中考时,不幸又一次降临到她小小的身上。桂花的老奶奶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在睡梦中永远的睡去,从此再也没醒过来,撇下和她相依为命的孙女,她把这个苦命的小丫头,孤零零留在了这个充满爱的小山村。      桂花的奶奶的丧事,也是村里大伙给办的,也是家家都出钱,人人都出力,桂花披麻戴孝,在唢呐凄惨声中也把她奶奶埋在了艾山上,和他爷俩在一块。      桂花把她奶奶埋完后,整个人都变了,学不去上了,话也不说了,饭也不吃了,头不梳,脸不洗,整个人像傻了一样。整个村庄的人都看着她心疼,今天这个邻居去陪她,明天那个右舍去劝她,一天晚上都有好几个和她差不多大的女孩在她家,陪她说话,逗她开心,大家都不想再让这个苦命的丫头受罪了,都拿她像自己的闺女一样看待。村南边的刘婶烧好稀饭端来,村西边的张胖嫂炒的豆腐送来,村东头的任大爷手里拿着一打小麦煎饼送过来,最远的村后头放羊的老王头也送来了十几个鸡蛋。     桂花的同学们,新庄村的、山岭村的、下河沿村的、石顶村的、城山村的、王旗杆村的、远的、近的,都曾来看过她,给她鼓励,给她加油,都希望她早日走出心灵的困境。     汤家中学的老校长汤可森老师,多次过来开导桂花,汤元俊老师带着浓浓的母爱一天甚至来两趟,汤家中学岁数最大的教英语的“毡帽”老师,也专门过来鼓励桂花。大侠王明宽老师、副校长王保鸾,教化学的王乐祺,教物理兼带操的王荣亭老师,在那段时间里都把课上在了桂花家里。可以这么说,整个艾山前村,所有的人都在参与帮助这个命像黄莲一样的丫头。在这一股股的爱意里,桂花经过一个半月的恢复,终于走出心灵的阴霾,笑容重新在桂花的脸上绽放。      那年的春节,初一这天,桂花从早上就顶着飘飘的白雪,挨家挨户的在村子里,给人磕头拜年,每到一家她都对着那家的家长,说着同样的话,“爸,妈,我从今后,就是您的女儿了”。这话让人心暖,又让人心疼。     中考很快到了,桂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运河师范学校,虽是中技类的,那是桂花最理想的学校了。其实那年桂花的成绩是超出县重点中学的录取线,但懂事的桂花,放弃了上大学的梦想,她想早点毕业,早点工作,这才选择上运河师范学校。      运河师范的大红通知书送来的那天,整个村庄轰动了,人人脸上都露出灿烂的笑容,大家都涌到桂花家里,像过节一样,自带酒菜,在那棵早已长大的桂花树下畅饮,有好几个桂花的爸爸,高兴地醉倒在桂花树下。     桂花在县城上学的时候,是她最享福的时候。每个星期天她都不要回来,煎饼,菜,钱等生活用品,都是村里的爸爸们轮流给送去,夏天带蚊帐,冬天送棉袄。惹得桂花的同学们都问桂花,“你怎么有这么多的爸爸,这个星期是老的,上个星期是岁数年轻一点的,到底哪个是你亲爸爸”。每当这个时候,桂花都会甜甜的回答他们“这都是我的亲爸爸”。那几年,村里有谁要上县城了,大家都争着把钱,新衣服,咸鸭蛋等好吃的交给那人,并嘱托,替我看看桂花。     每当桂花放暑假时,桂花就在村南边,粉荷塘的边上,那大片的杨树林里,挂块小黑板,把全村的小孩都招来,教他们a、 o 、e ,教他们1、 2、 3 。。。。。。大人们在一旁幸福的看着,高兴的议论着,咱们的“闺女”长大了。     转眼桂花在运河师范毕业了,由于桂花的成绩好,又是学校的团干部,学校要桂花留校当老师,这可是桂花能跳出农村的最好时候,但是这好事被桂花拒绝。教育局把桂花分配到二中中学,那也是一家蛮好的学校,也被桂花回掉了。桂花亲自找局领导商量,她要回到养她的家乡去。那时的社会,早已是开放繁荣的时候,农村人都挤破头的想往城市跑,可桂花偏偏要回到小山村。于是,毕业后的桂花,回到了她的家乡,在她的母校汤家小学当一位小学老师。第二年,桂花和相恋多年的同学结婚。他们的婚礼还是村里人给操办的,最让大家高兴的是,那小伙还是倒插门到桂花家,夫妻二人一块在汤家小学任教。      时间一晃,又过去好几年,大概是98年前后开始吧,那时的农村,正是民工外出的最高峰,年轻的都离开家乡到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打工做生意。年老一点,不能走远的都到我们那的板材之乡官湖镇的板厂,早去晚归的上班,山村就像空了一样,剩下的都是正在上学的小孩,和哼哼唧唧的老人。这时候,桂花白天教留守儿童,放学后照顾所有留守老人。老人小孩谁要有个头疼脑热的,第一反应不是找医生,而是找桂花,桂花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她总是放下手里的工作,跑过去处理。     外出打工的人,临走时都红着眼,和桂花告别。那哪是在告别,分明是在托小嘱老,外出的人儿,心里都有愧啊。但他们也放心,家里只要有桂花就行,什么都不怕。      十几年间,桂花把村里的小孩带到少年,把少年教到小学毕业,然后看着他们上镇上读初中,经桂花带过的小孩现在有的都已上大学了。村里的老人,也有好几个,都是在桂花的怀里走到了最后,等老人的儿女们到家时,桂花又开始张罗给办丧事了。      桂花在村里的称呼,由原来的桂花,叫到了桂花闺女,桂花妹妹,桂花姐姐,桂花姑姑,桂花妈妈,就是“桂花老师”,在我们村没有人叫,小孩们都叫她桂花妈妈。      每年过年时,外出的人回来,都带来山南海北的特产给桂花,桂花总是跟打架一样争来送去的不要。他们觉得对不住桂花,他们出去挣钱一去一年,家里的老老小小都交给了桂花,桂花一年下来照顾不说,有时还倒贴很多钱。     在苏北农村有很多老师,这几年都陆续在城里办贷款买了房,买了车,有的老师还参与信贷,给人担保,等不良的活动,但桂花没有。桂花曾多次放弃上调,她一直坚持在养育她的小山村,陪伴着那棵早已长成粗壮的桂花树,尽心地带大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们,像闺女,像媳妇一样送走一位又一位老人。      今年夏天,早就当上汤家小学校长的桂花被提名评选央视网“最美乡村女教师”的活动,最后也让她放弃了。她面对记者说,我不需要什么称号,什么名誉,我只是在还情。我在还,我这辈子都还不清的情,我欠这个小山村里父老乡亲的太多太多。      十一国庆节时笔者应桂花夫妇邀请回老家,参加汤家小学新建教学楼竣工典礼时,经过桂花家。桂花家的那棵桂花树,正满树金黄的盛开着,花香浓郁,飘香很远。
     艾山前
     QQ110376336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8-12 06:28 , Processed in 0.03769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