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仙 发表于 2013-5-2 12:30:29

《论语》中英文版 第七章 述而篇(26)

《论语》中英文版
第七章 述而篇(26)
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恆矣。”
The Master said, "A sage it is not mine to see; could I see a man of real talent and virtue, that would satisfy me."
The Master said, "A good man it is not mine to see; could I see a man possessed of constancy, that would satisfy me. Having not and yet affecting to have, empty and yet affecting to be full, straitened and yet affecting to be at ease - it is difficult with such characteristics to have constancy."
【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①,斯可矣。亡而为有②,虚而为盈,约而为泰③,难乎有恒矣。”
                  
【今译】
孔子说:“圣人,我不能看到他们了;能够见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良的人,我不能看到他们了;能够见到有操守的人,这就可以了。没有却假装有,空虚却故作充实,贫穷却装成豪华,这种人是很难有一定的操守品德。”
【注释】
①恒:恒心,不变。
②亡:无。
③约:穷困。泰:富裕。
【评点】
    圣人就是做人上达到极致状态的人。即使被誉为圣人的孔子也从未以圣人自居。孔子认为圣人,他的智慧通晓大道,顺应事物的变化而不会受到困窘,对各种事物的性情分辨得清清楚楚。所谓大道,就是一切事物形成变化的根本原因;所谓性情,就是判断决定是非的内在根据。
    圣人作为一种目标具有引导作用,一代一代的儒者抱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心情追求成圣之道,这对传统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完善自身人格起了积极作用。
    从现实来看,任何人都不可能成为全智全能的圣人,也不可能有任何人达到终极意义上的觉悟和绝对意义上的自由。
    圣人人格的主要规定在于理性局面,尤其强调道德理性。传统知识分子干预现实世界的方式是通过德性修养来影响、改变社会风气,这种方式是通过德性修养来影响、改变社会风气,这种方式的效果是很有限的。现代社会需要的理想人格应该是平民化的。这就意味着现代知识分子不再是整个社会的导师或代言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意见、自由地发展个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语》中英文版 第七章 述而篇(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