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75|回复: 0

《论语》中英文版 第十二章 颜渊篇(11)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5-2 11: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论语》中英文版
第十二章 颜渊篇(11)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The duke Jing, of Qi, asked Confucius about government.
Confucius replied, "There is government, when the prince is prince, and the minister is minister; when the father is father, and the son is son."
"Good!" said the duke; "if, indeed, the prince be not prince, the not minister, the father not father, and the son not son, although I have my revenue, can I enjoy it?"
【原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①。孔子对曰:“君君②,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③,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④,吾得而食诸⑤!”
                  
【今译】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君要像君的样子,臣要像臣的样子,父要像父的样子,子要像子的样子。”齐景公说:“好啊!假如真的君不像君,臣属不像臣属,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拥有粮食,我能吃得着吗?”
【注释】
①齐景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杵臼(chū jiù)。
②君君:第一个“君”是名词,第二个“君”是动词。以下“臣臣”、“父父”、“子子”与此同。
③信如:假如,诚如。
④粟:小米,泛指粮食。
⑤得:能。诸:“之乎”的合音字。
【评点】
   孔子回答齐景公的,是古代政治中最重要的几个问题。这个问题后来被发展为三纲。三纲不仅是最重要的政治原则,也是最重要的道德律条。孔子讲君臣父子,不仅讲臣、子的义务,也讲君、父的义务。但到形成三纲以后,则君、父、夫的义务几乎没有了,剩下的只是权利。与此相伴,臣、子、妇的权利几乎没有了,剩下的只是义务。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社会就是这样一种现实。儒家提倡三纲与那时现实的需要相适应了,所以能被采纳,进而得到推广。可见,后世儒家形成的“忠君”观念,非源于孔子。把专制主义思想道德根源归于孔子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由于君主只有一个,臣子却是成千上万,所以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后儒家讲修身,主要就是讲如何做臣作子。做臣作子的原则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就是忠和孝。忠孝二字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忠孝观念的突出又极大地巩固了君可以不像君、但臣必须像臣的社会秩序。这样的好处,是有利于社会稳定,其缺点是扼杀了社会活力。直至今日,不少仁人志士每念及此,仍然要扼腕叹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8-28 16:02 , Processed in 0.03600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