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英文版
第十四章 宪问篇(12)
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Zi Lu asked what constituted a COMPLETE man. The Master said, "Suppose a man with the knowledge of Zang Wu Zhong, the freedom from covetousness of Gong Chuo, the bravery of Zhuang of Bian, and the varied talents of Ran Qiu; add to these the accomplishments of the rules of propriety and music - such a one might be reckoned a COMPLETE man."
He then added, "But what is the necessity for a complete man of the present day to have all these things? The man, who in the view of gain, thinks of righteousness; who in the view of danger is prepared to give up his life; and who does not forget an old agreement however far back it extends - such a man may be reckoned a COMPLETE man."
【原文】
子路问成人①,子曰:“若臧武仲之知②,公绰之不欲③,卞庄子之勇④、冉求之艺⑤,文之以礼乐⑥,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⑦,久要不忘平生之言⑧,亦可以为成人矣。”
【今译】
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明智、孟公绰那样廉洁、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文饰,也就可以成为完美的人了。”孔子又说:“现在要成为完美的人何必一定这样要求呢?只要他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有危难而愿付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的境遇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这也就可以算是完美的人了。”
【注释】
①成人:完人,即人格完善的人,德才兼备的人。
②臧武仲:即鲁孙纥,鲁国大夫。
③公绰:即孟公绰。不欲:没有贪欲。
④卞庄子:齐国的勇士,鲁国大夫。
⑤冉求:即冉有,孔子弟子。艺:多才多艺。
⑥文:文采,引申为熏陶、文饰。
⑦授命:此指把生命交给国家。
⑧久要:长久的贫困。“要”通“约”,贫困。平生:平日。
【评点】
孔子认为,一个具备智、仁、勇三种品格,又有才艺礼乐修养,就是完人。这样的完人是很难找的。今天的完人,从实际出发,不一定具备理想的标准,能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约)不忘平生之言”,也可算是完人。
在孔子看来,见利思义并不排除人们合理获得“利”的可行性,其思维与行动逻辑是:“利”不能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当人们遇到了“利”,不应立即占有它,如果应获得的就去获得;反之,就不能去占有。应与不应的判断标准是“义”(合理合法,包括手段合理合法)。当利与义发生矛盾时,应重义而不是重利轻义、不顾义。
见危授命亦即见义勇为。它表现在当社会或别人遇到危难时,自己能自觉地奋不顾身地迎难而上,为他人解难,为社会奉献,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见利思义”这一道德原则表明,在人类生活中有一种比个人的实际利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道义。“见危授命”这一道德原则表明,世界上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价值,这就是高尚的道德人格。孔子给人们指出的做人目标是做一个有高尚人格的人。综合起来,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为正义而生,必要时为正义而死,是无上光荣的。
孔子所倡导的进而形成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义利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大有值得借鉴的意义。今天,我们党所主张的、成为社会主义主导价值导向的义利观,是传统义利观的升华与超越,是马克思主义的伦理价值观。这一伦理价值观从根本上坚持了义与利的辩证统一,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如何坚持科学的义利观问题。它主要包括两点内容:一、坚持革命精神与物质利益相结合。二、坚持集体主义和个人利益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