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英文版
第十五章 卫灵公篇(2)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When he was in Chen, their provisions were exhausted, and his followers became so ill that they were unable to rise. Zi Lu, with evident dissatisfaction, said, "Has the superior man likewise to endure in this way?" The Master said, "The superior man may indeed have to endure want, but the mean man, when he is in want, gives way to unbridled license."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①,莫能兴②。子路愠见曰③:“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④,小人穷斯滥矣⑤!”
【今译】
孔子和弟子们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弟子都饿坏了。不能起身行走。子路带着埋怨的情绪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困厄时尚能安守,一般人困厄时就不能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注释】
①病:困,苦,此指饿极了。
②兴:起身,站起来。
③愠(yūn):恼怒,怨恨。
④固:安守,固守。
⑤滥:像水一样漫溢、泛滥。比喻人不能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
【评点】
一个人能不能处变不惊、居穷不滥,是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鲁哀公4年(前491年),孔子辗转来到陈国、蔡国的边境,正好遇上吴国与陈国交战,秩序混乱,所以断绝了粮食。这时,别的弟子没有意见,而子路性格鲁莽,遇事控制不住自己,便向孔子询问:“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回答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这里孔子把君子与小人进行对比,鼓励子路学做君子。孔子从小清贫,在困苦条件下“安贫乐道”。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述而》)在物质利益和精神境界的价值选择上,以精神境界为上、为首要;在贫富与道义两者发生矛盾时,宁可“安贫”,也决不放弃道义。而小人往往是放弃道义,胡作非为。由此可见,抛开孔子其时“道”的具体特定内容,孔子上述思想道德原则的精神,今天亦是可取的。有人把“安贫乐道”解释为孔子不想摆脱贫穷,不想改善物质生活条件,只求一个卫道士,这是与孔子的本意相悖的,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