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英文版
第十六章 季氏篇(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Confucius said, "There are three things of which the superior man stands in awe. He stands in awe of the ordinances of Heaven. He stands in awe of great men. He stands in awe of the words of sages. The mean man does not know the ordinances of Heaven, and consequently does not stand in awe of them. He is disrespectful to great men. He makes sport of the words of sages."
【原文】
子曰:“君子有三畏①:畏天命,畏大人②,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③,侮圣人之言④。”
【今译】
孔子说:“君子有三项敬畏:敬畏天命、敬畏有道德并在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因不知道天命而不敬畏,轻慢有道德并在高位的人,亵渎圣人的话。”
【注释】
①畏:怕,此指心存敬畏,敬服。
②大人:此指德高望重并在高位的人。
③狎(xiá):轻慢。
④侮:亵渎。
【评点】
本章孔子在讲处世之道,他认为君子处事应存敬畏之心,从而约束自己,敬惕自己,不犯错误。而小人无所畏而肆无忌惮。其实,小人也有所敬畏,只不过他们敬畏的不是孔子说的那一套内容罢了。
孔子把能否“畏天命”看成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标准,显然是使“天命观”更富有社会属性,并使它服从于社会政治需要。因而,“天命”实质上既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又是社会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如此,所谓“君子三畏”的内在本质联系就被揭示出来了:“畏天命”就是“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历代统治者正是利用了这一“畏天命”思想和汉儒董仲舒所制造的“君权神授”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也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最初的思想支柱。这样,“天命论”便成为封建社会里麻痹人民意志、束缚人民手脚、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孔子既主张“知天命”,又宣扬“畏天命”,正是他的“天命”思想的二重性、矛盾性、政治上的保守性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