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英文版
第十七章 阳货篇(2)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The Master said, "By nature, men are nearly alike; by practice, they get to be wide apart."
【原文】
子曰:“性相近①,习相远也②。”
【今译】
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因习染不同,就相差远了。”
【注释】
①性:指人性。
②习:习染,习气。
【评点】
照孔子的说法,人的本性都相近,都差不多,而后天的习俗、教养、训练、环境等社会因素的习染所给予所造就的差别,却是很大的。孔子的人性理论具有重大的认识论和教育论的意义。
首先,认定人的本性相近,即说明所有的人作为“类”都是同一的。这一思想,在中国古典时代是关于人的认识的重大理论飞跃。因为自夏朝以来,千年奴隶制度中,是把奴隶排除在人之外的,不把奴隶当人看待。现在,说人性相近,那要按照人来对待奴隶,即按照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基本要求对待民众。孔子提出的教育对象实行“有教无类”,正是他的“性相近”理论必然的逻辑结论。
其次,认定人的本性相近,那么,人与人的基本心理、基本需求也是相近的。这就应该以此作为人际相处的规则。孔子的“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或标准,这也是从群体意义上提出了“有教无类”的理论根据。
最后,认定人的本性相近,经后天习染可能相远,这就肯定了人的教养的可塑性,基于这一点,孔子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