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4|回复: 0

请别再拿“long time no see”说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30 10:5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今,雷人的英语翻译可谓漫天飞。自己关注这样的翻译已有多年。每次外出游玩,总喜欢拍各地令人喷饭的英文标识(如accept the silver[收银]、your discontenting be poured out to us please[请将您的不满向我们倾诉]、strictly prohibit smoking and making fires when coming into the scenic spot[进入景区,严禁烟火]等等)。这一拍就是四五年了。可惜自己一直没空整理一下这些照片。
为了迎接即将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据说专门组织了志愿者上街对错误的英文翻译进行纠错。平时也不怎么上街,纠错效果是否理想,自己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身边的雷人翻译还是到处可见。今天在校园里就看到了这样的翻译“And seen remarkable quickly, We never rest(追求品质的卓越,我们永无止境)”,也算给“雷”了一下。幸好,那牌子不是学校的,而是建筑公司的,否则咱们就有点无地自容了。
前几天,看到一则有关上海市政府回应“雷人英语”的新闻。报道上说“对待日常英语可宽容一点”,这好像也无可厚非,毕竟很多年长些的市民原先并没有什么英语基础。后来还有这样一句话:“汉语中人们常说‘很长时间没见’,其英语版本‘long time no see’现在也逐渐被大家接受了。”,看了觉得自己不敢苟同。
很多国人都会想当然地认为,“long time no see”就是洋泾浜英语(即“好久不见”的直译)。我觉得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虽然像Wikipedia、Wiktionary、《美国传统习语词典》(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Idioms)等词典都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但它们并没有多少的词源依据。
那该信谁呢?还是权威的《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吧。OED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解释:long time no see是个“源于美语的口语词组,系模仿蹩脚英语而成,用作长时间分离后的招呼语。” 在这部词典中,最早的例证可追溯到1900年,即“W. F. DRANNAN 31 Yrs. on Plains (1901) xxxvii. 515 When we rode up to him [sc. an American Indian] he said: ‘Good mornin. Long time no see you.’” 之后的一条则是“1939 R. CHANDLER in Sat. Even. Post 14 Oct. 72/4 Hi, Tony. Long time no see.” 从这些例证可以看出,这个短语最初的词形是“long time no see you”,那就不能跟“好久不见”直接对上号。再从例证的内容来看,这个短语最初应该出自印第安人之口。
其实,权威的词典也并非无懈可击。这是因为long time no see you这样的用法早在1865年就曾出现过——“Long time no see you; got quite a bunch uh hides this time, ain’t yuh?”。这句话摘自一本叫做“The Brown jug”的书,其编写者是美国南部联邦长老会教堂。
美国西进运动期间有位名叫Jeff W. Hayes的商人,他曾在1900年出版了Tales of the Sierras一书,书中也用上了这个短语:“Ugh, you squaw, she long time no see you; you go home mucha quick.” 从squaw(旧时表示“印第安女人”的意思)一词,我们也可以看出long time no see you的表达源于印第安人。
因而,作为long time no see you的缩略,long time no see很有可能来自印第安英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8-29 14:00 , Processed in 0.03492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