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仙 发表于 2013-4-30 10:42:12

《孟子》中英文版 第三编 《公孫丑上》(8) 

《孟子》中英文版
第三编 《公孫丑上》(8) 
第八章 从闻过则喜到与人为善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Mencius said, 'When any one told Zi Lu that he had a fault, he rejoiced. When Yu heard good words, he bowed to the speaker. The great Shun had a still greater delight in what was good. He regarded virtue as the common property of himself and others, giving up his own way to follow that of others, and delighting to learn from others to practise what was good. From the time when he ploughed and sowed, exercised the potter's art, and was a fisherman, to the time when he became emperor, he was continually learning from others. To take example from others to practise virtue, is to help them in the same practice. Therefore, there is no attribute of the superior man greater than his helping men to practise virtue.'

【原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③者也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注释】

①有:同“又”。
②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
③与人为善:与:偕同。

  【译文】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活,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读解】

  今天我们说,与人为善,是指善意帮助别人。这与孟子所说的意思既密切相关又略为有所不同了。
  孟子的意思很简单,与人为善就是与别人一起行善,而这种与人一起行善的基础是吸取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所以,他是从子路说起。因为子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闻过则喜,听到别人给自己指出过错就高兴。除了子路而外,夏禹也是这方面的模范,他只要一听到别人对他说有教益的话,不仅高兴,而且还要就地下拜,行上一个大礼。当然,比起子路和夏禹来,大舜的“与人为善”就更高一筹了,不仅高兴,不仅下拜,而且还要切实吸取并付诸行动,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了。
  从闻过则善,闻善言则拜,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的不同,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在《论语·学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把别人能够给自己指出过错看作一大幸事。
  可见,孔、孟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这个问题上也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要真正按孔、孟的要求做是非常难的。这里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一点,还是有没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的问题。没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来处理人与我之间的关系,莫说与人为善,就是闻过则喜也是绝对做不到的。做得到的,只有闻过则想,文过饰非而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孟子》中英文版 第三编 《公孫丑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