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英文版
第十一编 《告子上》(4)
第四章 行为源自内心的善恶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The philosopher Gao said, 'To enjoy food and delight in colours is nature. Benevolence is internal and not external; righteousness is external and not internal.'
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
Mencius asked him, 'What is the ground of your saying that benevolence is internal and righteousness external?'
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也。”
He replied, 'There is a man older than I, and I give honour to his age. It is not that there is first in me a principle of such reverence to age. It is just as when there is a white man, and I consider him white; according as he is so externally to me. On this account, I pronounce of righteousness that it is external.'
曰:“異於白馬之白也,無以異於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於長人之長與?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
Mencius said,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our pronouncing a white horse to be white and our pronouncing a white man to be white. But is there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gard with which we acknowledge the age of an old horse and that with which we acknowledge the age of an old man? And what is it which is called righteousness? The fact of a man's being old? Or the fact of our giving honour to his age?'
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
Gao said, 'There is my younger brother; I love him. But the younger brother of a man of Qin I do not love: that is, the feeling is determined by myself, and therefore I say that benevolence is internal. On the other hand, I give honour to an old man of Chu, and I also give honour to an old man of my own people: that is, the feeling is determined by the age, and therefore I say that righteousness is external.'
曰:“耆秦人之炙,無以異於耆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耆炙亦有外與?”
Mencius answered him, 'Our enjoyment of meat roasted by a man of Qin does not differ from our enjoyment of meat roasted by ourselves. Thus, what you insist on takes place also in the case of such things, and will you say likewise that our enjoyment of a roast is external?'
【原文】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欤?”
【注释】
耆:通“嗜”。《诗·大雅·皇矣》:“上帝耆之,憎其式廓。”《周礼·秋官·大行人》:“五方之民,言语不通,耆欲不同。”《庄子·齐物论》:“鸱鸮耆鼠。”《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这里用为嗜好之意。
【译文】
告子说:“饮食男女,这是本性。与人相互亲爱,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行为方式,是外在的,不是内在的。”
孟子说:“为什么说与人相互亲爱是内在的而行为方式是外在的呢?”
告子说:“他年长而我尊敬他,并不是我心中有尊敬之情;就好比那东西是白色而我把它作为白色的东西,是随从它外表的白色,所以行为方式就称为外在的。”
孟子说:“不同于白马的白色,那么也没有不同于白人的白色;不能识别老马的老,那么也没有对老人的尊敬吗?你是说年长者的行为方式呢?还是说尊敬年长者的行为方式?”
告子说:“是我的弟弟我就爱他,是秦国人的弟弟我就不爱他了,这是以我作为爱否的标准,所以与人相互亲爱就称为是内在的。尊敬楚国人的长辈,也是尊敬我的长辈,是以年长作为乐意尊敬的标准,所以说行为方式是外在的。”
孟子说:“嗜好秦国人的烤肉,没有不同于嗜好自己的烤肉,事物都有类似的情形,难道说嗜好烤肉的心理也是外在的吗?”
【解说】
本章的讨论逐渐从内在的心理善恶延伸到了外在的行为方式上了,告子试图弄清楚被我尊敬的年长者的年长和被我称之为白的白色都是客观存在的这种主客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因而告子认为,内在的仁和外在的义是不同的,是不相干的。而孟子则认为人的行为方式源自于内心的善恶,内心嗜好烤肉,才会有吃烤肉的外在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内心有善良的思想,行为方式也就是善良的;如果内心是邪恶的,那就很难有善良的行为方式。因此,仁与义,与人相互亲爱的善良愿望和对人善良的行为方式是不可分割的。
告子的思想就如同现代西方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一样(20世纪初创始于美国,创始人是华生),其理论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可以共证和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通常由各种环境刺激所引起。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确定刺激与反应间的规律,从而预测和控制人类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而不是内省法。后来美国又兴起一种“新行为主义心理学”(20世纪30年代创始于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有托尔曼、赫尔和斯金纳等),它的理论继承了早期行为主义的基本立场,保留了早期行为主义对人的行为进行客观研究,找出刺激与反应间规律的方法,试图建立关于人类学习或行为改变的严密理论。和早期行为主义不同,吸取了其他心理学派的一些概念,开始重视对肌体内部条件和行为动机的研究,重视行为的整体性。但仍未摆脱早期行为主义拒绝研究意识的立场。
而孟子师承子思、曾子、孔子,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以及孔子关于“里仁”——内在的爱民思想的论述,可以称为是孟子的座右铭,因此,孟子认为人的行为是来自于心理活动,心里想什么,才会去做什么;心里想不到,也就不可能去做到。所以观察人的行为方式,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心理内容,而知道了这个人的心理内容,也就可以识别这个人的心理本性是善是恶了。
现代心理学是这样定义的: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简称之为心理。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记忆和表象,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态度,形成各种情绪。人在生活实践中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意志活动。冯特所创立的心理学只兴盛了三、四十年就遇到困难。问题出现在“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这个定义上。因为要承认这个定义,首先就要求承认意识的存在。但是,这不是心理学界所有的人都能同意的。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J·B·华生首先向冯特的心理学提出挑战。华生指出,心理学如果要成为一门科学,能和自然科学其他学科处于平等地位,就必须来一场彻底的革命,就要放弃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华生说意识是主观的东西,谁也看不见、摸不到,更不能放到试管里去化验,这样虚渺的东西决不能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科学的心理学要建立在可以客观观察的东西上面。人和动物的行为是可以客观观察的,因而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它要探讨一个刺激使有机体发生了什么反应,在什么环境下产生了什么行为。至于头脑内部发生的过程,由于只能推测,不能肯定,所以不必给予理会。华生在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行为主义运动。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在美国的中国早期留学生也产生了影响。例如,郭任远回国后便推行了行为主义,索性要把心理学改名为“行为学”。
现在看来,行为主义的理论太简单化和绝对化了,不能因为头脑中的活动看不见,就否认人的思维和意识的存在。同样,在物理学中,原子、分子、电子也不能被肉眼见到,但仍可以用仪器或其他工具进行研究。人的思维等心理活动同样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客观的研究。心理学毕竟要研究人的心理的内部过程。再者,人的社会活动极为复杂,不是简单的行为工程所能阐明的。精神分析学派来源于精神病学。它给予心理学以巨大的冲击,以致在讨论心理学对象的时候不能不提到它。
奥地利医生S·弗洛伊德利用催眠术和自由联想法让精神病患者回忆往事,以找出致病的原因。他发现患者的幼年经验,特别是儿童与父母的情感关系非常重要。他还发现做梦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矛盾,所以分析病人的梦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弗洛伊德认为,一方面人的内在生物性的情欲是最基本的冲动;另一方面人的社会习俗、礼教和道德又约束着这种原始冲动的发泄,将其压抑到无意识中去。意识的内容是理智的、自觉的;无意识的内容多是与理智、道德相违背的。当理智与无意识的矛盾激化,就造成神经症。为了治病就需要对病人的无意识进行心理分析。这就是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无意识”的作用。其主要兴趣在于探讨人在生活中基本的心理动机。认为人的根本心理动机都是无意识的冲动。正是这种强有力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在人的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根本作用。至于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则只是显露在表面的一些孤立的片断。近年的新精神分析已不再那么强调生物冲动的作用,而更为重视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在西方社会中精神病发病率很高,许多病因都与道德堕落有关,所以精神分析理论很容易被接受。而《孟子》一书所讨论的,正是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