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英文版
第十三编 《尽心上》(1)
《盡心上 - Jin Xin I》 (共四十六章)
尽心上
本篇集中了孟子关于认识论和自身修养的论述,其中不少名言警句,至今具有重要意义。本篇也是《孟子》全书章节最多的一篇,全篇原文共46章章。
第一章 养性事天,修身立命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Mencius said, 'He who has exhausted all his mental constitution knows his nature. Knowing his nature, he knows Heaven. To preserve one's mental constitution, and nourish one's nature, is the way to serve Heaven. When neither a premature death nor long life causes a man any double-mindedness, but he wai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his personal character for whatever issue; this is the way in which he establishes his Heaven-ordained being.'
【原文】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译文】
孟子说:“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读解】
佛问:“你向什么处安身立命?”(《景德传灯录》
儒答:“养性事天,修身立命。”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知识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
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北觅南寻,“芒鞋踏破岭头云”。其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虚,最终成为一个徒具外形,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
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只要你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顺受天命,身体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然就会有寄托,生命之春就会永远在你的把持之中。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本篇是从本性与行为的关系问题转到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上,也就是人在生存、生活、工作中根据什么样的心理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方式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人的短命和长寿,有各自不同的道路吗?孟子认为没有!人生下来,上天没有注定谁要短命,谁会长寿。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会短命,有的人会长寿呢?这其实就是各人对待生活、工作的行为方式问题。以善心行为,就多有善的回报,心胸坦荡,活得愉快,身体自然少病。身体少病,就不会短命,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生活和工作中善于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慎终追远,慎始而敬终,慎言慎行,就不会因为行为方式问题而遭受凶祸灾伤,从而亦不会短命。反之,如果只凭一时冲动或依随感觉而行为,就会多遇凶祸灾伤,因为感觉始终没有经过理智的思考,是人对社会环境的狭隘的认识。凭着狭隘的认识和感觉而行为,会正确吗?而不正确的行为方式就会使人走上不正确的人生道路,从而不会善终。所以,“尽心”、“知性”,就会知道天的道路和规律了。尽心,尽什么心?
曾子在《大学》里是这样说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意思是,古代想要明白那明白无误的规律的人,就要先治理整个国家。想要治理整个国家的人,先要在家族里实行平等;想要在家族里实行平等的人,先要修养自身;想要修养自身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性;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性的人,先要使自己意念诚挚;想要使自己意念诚挚的人,先要达到认识明确;而达到认识明确的方法就在于度量和衡量事物的原理。度量和衡量事物的原理而后才可以知道周密与周到,知道周密与周到而后意念才会诚挚,意念诚挚而后心性才能端正,心性端正而后自身才有修养,自身修养而后才能使家族里的人平等,家族里实行平等而后整个国家才能治理,国家得到治理而后天下才有太平。
孟子的“尽心”也就是曾子的这个“正心”。《大学·五章》:“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尽心才能诚意,诚意才能修身,修身就谓之知性,知道本性。什么又叫本性呢?子思在《中庸》里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说,天的变化的趋势称为本性,遵循着本性而运行活动就称为遵循了道路,修养着自身的道路就称为教育。天遵循着本性而运行活动就称为遵循了道路,既然天是变化着而且运行着的,它必然也就有着自己的道路,沿着这个道路而运行而变化,就是天的本性。而人们如果要沿着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就要修养自身,修养着自身的道路就称为教育。《中庸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意思是说,唯有天下那周密而周到的诚信,才能够尽到本性。天地能够尽到本性,人则能够尽到人的本性;人能够尽到人的本性,才能够尽到物的本性;物能够尽到物的本性,才可以佐助天地的变化和生育;可以佐助天地的变化和生育,才可以和天地相配合。什么叫本性?就是本来如此,本来就是如此,还有什么诚信不诚信?本来如此的也就是诚信的。只有本来不如此的,才会有不诚信的。然而很多人为什么不能尽到本性呢?那就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天地本来就是如此,天地化育万物,并没有想要占有万物,也没有要求万物回报,他们无视天地的本性而想要占有万物,想要万物都给予回报,所以他们也就迷失了本性。如果能够认识到天地本来就是如此,我也如此,那么就能尽到人的本性。如果人能够尽到人的本性,才能够尽到物的本性;就像天地对待人类一样,人类也是厚待万物,化育万物,不占有万物,不要求万物回报,那么,万物也就能够尽到万物自己的本性。
如果万物能够尽到万物自己的本性,才可以佐助天地的变化和生育;这就是我们现代科学讲的生物圈、生物链之意。天和地不是也不可能是单独存在的,既然有了天,有了地,万物和人类就自自然然出现了,而万物彼此和谐地共同存在这个天地之间,是有着彼此的需要,也有着彼此的利用,如果某一个物种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抑制它物的发展,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根本资源。如果失去了根本的资源,还能怎样发展呢?那就是自掘坟墓。因此,知道了本性,又尽了心,就知道了天,就知道了命,就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作为个人也是如此,如果为了自己的发展而抑制他人的发展,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根本资源。如果失去了根本的资源,还能怎样发展呢?那就是自掘坟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