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英文版
第十三编 《尽心上》(2)
第二章 莫非命也,顺受真正
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Mencius said, 'There is an appointment for everything. A man should receive submissively what may be correctly ascribed thereto. Therefore, he who has the true idea of what is Heaven's appointment will not stand beneath a precipitous wall. Death sustained in the discharge of one's duties may correctly be ascribed to the appointment of Heaven. Death under handcuffs and fetters cannot correctly be so ascribed.'
【原文】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译文】
孟子说:“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所以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运。”
【读解】
一切都是命运。
用我们今天通行的看法,这似乎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思想。但实际上,孟子的立足点是在“顺受其正”上,顺理而行,顺应命运,也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了。怎样顺应呢?比方说,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这不难做到吧?为什么不站在危险的墙下?因为你明知道它有倒塌的危险。同样的道理,明知道打家劫舍,杀人越货,走私贩毒,贪污受贿是铤而走险的,你是不是还要往上靠呢?不往上靠是知道命运的人,是“顺受其正”的人。往上靠则是不知道命运,不“顺受其正”的人。所以,其结果,“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而死者,非正命也。’一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走正道;行正义,也就是正常的命运;相反,如上所说,犯罪而死,则死于非命,不是正常的命运了。
由此可见,在孟子这里,命运的确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顺其自然,顺其正理罢了。
就一般情形而论,说到命运,二十岁以前的青少年不会有什么感觉,无动于衷。二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的青年人多半对命运不屑一顾或者持否定态度,因为他们青春焕发,生命力蓬勃向上,对自己,对前途都充满了信心,每天清晨的太阳都有所不同,每天的生活都有新的内容,奋发向上是他们生命的主旋律。四十岁以上可就不同了,所谓人到中年,孔子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但对于现代人来说,“不惑”与“知天命”似乎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旦“不惑”,也就“知天命”了;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知天命 ”了,才谈得上“不惑”。其实,孔子自己也说过:“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可见,四十、五十的确是个划分不清的年龄段.或许个体的情况有所不同,对有些人来说,知天命要早一些,对有些人来说,则要晚一些,而这又决定于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与境遇。总起来说,人到中年万事休,命运的影子也就不知不觉地爬上心头,不由得你不信。这时,回顾自己半生之所为,少年时代的理想与梦幻,青年时代的奋斗与血汗,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悔恨遗憾也是徒劳的,明智之举,还是接受孟子的说法:莫非命也,顺受其正。这样,或许多少会有所慰藉,有所解脱而脚踏实地,问心无愧,潇洒自如地走完人生的下半截路程吧。
现代许多人一谈到命运就误解,认为这是宿命论,其实不然,万事万物都有命运,这个命运不是别的,就是现代人所谓的规律。人都有生老病死,这就是命运,也是规律。人人都知道岩石和危墙之下不能站立,所以人人都选择了不去岩石和危墙之下站立的行为方式,这就叫知道命运。任何事情都有开始和终结,植物也是这样,人也是这样。出生了也就意味着终是要死亡的,这是地球上万物的生长规律。我们不能因为要死亡而不出生,既然出生了,那就要好好地活下去。恐惧和害怕死亡解决不了问题,关键在于怎样对待它。人生的规律是由出生而成为婴儿,然后是少儿,然后是青年,然后是中年、壮年、老年直到死亡,这中间还有天灾人祸、疾病痛苦,爱情友情等等。知道并深刻理解这个规律,我们就应该及时抓住各个有利时期,利用不同时期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时间从事最有利的事情。比如少年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这个时候要想去挣钱就很不利。中年壮年时期是上有老下有小,这个时期去学习本事和研究学问,显然也是不利的。然而很多人基础尚未筑好,便急着要去闯荡社会,那显然就是失败的人生。很多人不愿意在青少年时期学习历史的经验,只凭着自己的满腔热血而去闯荡,结果是到了老年才知道用自己的青春和血汗摸索出一点点人生经验古人早已讲过,此时悔之晚矣。所以从周文王到老子到孔子一直都在讲要明白这个明白无误的规律问题,其目的就是希望人们都能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其它事呢?是否人人都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呢?不是!对于未来的,所有人都不知道。所以孟子才提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知道了天的道路和规律,知道了人的道路和规律,才会有可能知道未来,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才不会去蹲监狱,才不会在监狱里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