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3|回复: 0

《孟子》中英文版 第十三编 《尽心上》(5)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30 09: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孟子》中英文版
第十三编 《尽心上》(5)

第五章  随波逐流,平庸之人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Mencius said, 'To act without understanding, and to do so habitually without examination, pursuing the proper path all the life without knowing its nature - this is the way of multitudes.'

  【原文】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译文】

  孟子说:“做一件事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习惯,一辈子随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这样的人是平庸的人。”

  【读解】

  在黑格尔哲学中,这样的人是处于“自在”状态的人,尚没有达到“自为”的程度。所谓“自在”状态,就是缺乏“自觉”的主体意识,不能自已认识自己。所谓“咱为”,就是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几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做一件事,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认识自己。如此一对照,孟子所说的“众也”当然也就是“自在”状态的人了。当然,这个“自在”的概念,不是我们平常所说“自由自在”的意思。
  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这种人被视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的钟,随波逐流混日子的人。
  不过,话说回来,所谓“习惯成自然”,在实际生活中,有多少人真能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呢,?
  “认识你自己!”古希腊智者的确这样提醒过我们。
可当你每天蹬着自行车在上班的人流中“随波逐流时,你想过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吗?
这个意思是说,人人其实都有爱心,但很多人却不显明出自己的爱心,这与“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一个意思,但为什么很多人不显明出自己的爱心呢?人是跟着环境变的,环境变,人亦变,为什么会变呢?这就是,人,都在调节着自己以适应环境,没有谁能凭着自己的意志去改变环境。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调节了自己而没有察觉呢?爱人,不论是爱父母、爱妻子儿女,还是爱兄弟姐妹,还是爱朋友,都是爱。所以爱的这个道路人人都在走,但却不知道这个道理,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其实就是人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不会用语言表达,亦不会用行为表达。比如某个人内心很爱一个人,但说出来的话粗鲁,行为方式亦粗鲁,结果适得其反,被人误解,爱心变成了仇恨。这种情形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所以孟子在这里说的,就是希望人们能彰显自己的爱心,能察觉自己的调节,能知道自己所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从而用最佳行为方式表达出来,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8-29 14:14 , Processed in 0.03316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