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英文版
第十三编 《尽心上》(14)
第十四章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Mencius said, 'Kindly words do not enter so deeply into men as a reputation for kindness. Good government does not lay hold of the people so much as good instructions. Good government is feared by the people, while good instructions are loved by them. Good government gets the people's wealth, while good instructions get their hearts.'
【原文】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译文】
孟子说:“仁德的言语不如仁德的声望那样深入人心,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众。好的政令,百姓畏服;好的教育,百姓喜爱。好的政令得到百姓的财富,好的教育得到百姓的心。”
【读解】
法家重政令法治,儒家重教育德治。
政令法治治人,教育德治治心。
治人人畏,治心心服。
以儒者的眼光来看,心服才是真服。因此,法治是不得已而为之,德治才是根本所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德治。
“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这是法治。
德治法治双管齐下,天下才能大治。
这是我们今天的看法。是不是有点亦儒亦法的味道了呢?
“仁言”即是霸者之道,“仁声”却是王者之道。“仁言”,爱民的语言可以说得天花乱坠;“仁声”却是对爱民者的称颂,那是非常实际的。所以,爱民的言说不如爱民的称颂那样深入人心。完善的政治制度是霸者之道,如齐国的管仲所推行的治国方略,确实能强国富民,但是他不得民心,只能得到统治者的欢心。因为他是以牺牲别国人民的利益而富强的。所以,它不如完善的教育制度,能够普遍提高人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知识。完善的政治措施能够收括和聚集人民的财富,使国家更强大;但它却不如完善的教育制度能获得民心。这是孟子对当时社会状况和人民意愿的分析。所以,分清这两者的不同,我们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是行为于霸道政治呢?还是行为于王道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