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英文版
第十四编 《尽心下》(24)
第二十四章 本性就是命运吗?
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於父子也,義之於君臣也,禮之於賓主也,智之於賢者也,聖人之於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
Mencius said, 'For the mouth to desire sweet tastes, the eye to desire beautiful colours, the ear to desire pleasant sounds, the nose to desire fragrant odours, and the four limbs to desire ease and rest - these things are natural. But there is the appointment of Heaven in connexion with them, and the superior man does not say of his pursuit of them, "It is my nature." The exercise of love between father and son, the observance of righteousness between sovereign and minister, the rules of ceremony between guest and host, the display of knowledge in recognising the talented, and the fulfilling the heavenly course by the sage - these are the appointment of Heaven. But there is an adaptation of our nature for them. The superior man does not say, in reference to them, "It is the appointment of Heaven."'
【原文】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译文】
孟子说:“口舌对于味道,眼睛对于颜色,耳朵对于声音,鼻子对于嗅觉,手脚四肢对于安逸与否,都是人的本性,但各有命运,君子不称它们是本性。仁爱对于父子,行为方式对于君臣,社会行为规范对于宾客和主人,知识对于贤能的人,圣人对于天的道路,是命运,这其中也有人的本性,但君子不称它们是命运。”
【解说】
人有本性,但很多人是依着本性而行为,以为这就是命运。本性就是命运吗?不是!所以孟子强调在人生道路上,在人的命运上,本性是不存在的,所以君子不称它们是本性。命运也是不存在的,所以君子也不称它们是命运。在《尽心上》里,孟子已详细论述过本性的问题,如第一、二十一、三十一、三十八章等。如“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人的本性都是一样,那为什么还会有君子和小人之分呢?君子就是通过继承和学习,把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把选择最佳行为方式、把智慧的运用、把诚信对人的原则牢记在心中,并付诸于行动,才被称为君子。而小人则是不想继承历史的经验,不想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想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不想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不想动脑筋,不愿意诚信对人,所以才被称为小人。圣人做事可以留下形迹,因为圣人做的事是光明磊落的,是尽心知命的,是值得后人仿效的,因此圣人做事可以留下形迹——他的行为方式,以供后来的人们学习。在孟子看来,行为方式这个问题很不好说清楚,因为行为方式没有定规,没有公式,没有套套,即使是相同的事件,因为人物、地点、时间的不同,亦不可采用同样的行为方式。所以孟子要从尽心知命说起,就是要人们懂得最根本的东西,因为只有懂得了最根本的东西,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所以,只依着本性而行为,就是小人;只依着命运而行为,也是小人。
那么,本性和命运既然都不存在,而孟子又在大谈本性和命运,这岂不是很矛盾吗?其实一点也不矛盾。人是有本性,但人的本性可以改变,可以克制。人是有命运,但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关键就在于人是否能尽心知命。而尽心知命则是要人们懂得最根本的东西,因为只有懂得了最根本的东西,才能够尽到本性,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那么最根本的东西既然不是本性和命运,那是什么呢?人类社会的形成主要不是人的生理组织与机制进化的生物学过程,而是以爱心和劳动为基础的人类共同活动和相互交往等社会关系形成的过程。人类所特有的生存方式,决定人类社会所具有的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内容、形式、性质、特点都与“动物社会”有着根本的不同。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也就是说,在严酷的大自然面前不得不忧患,不得不发愁于危难,因此人类才得以发达。而人类的发达则表现在人有品德、有理解能力、有权术、有知识。这就是人们最根本的东西,人类也就是在不断地懂得最根本的东西后,在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中发达起来的。所以,人们不要过分地依凭本性,也不能过分地依凭命运,因为本性和命运既然能够被改变,那就是靠不住的。而只有懂得人生的道理,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人们才能够获得幸福和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