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0|回复: 0

《孟子》中英文版 第十四编 《尽心下》(23)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30 09: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孟子》中英文版
第十四编 《尽心下》(23)
第二十三章  再作冯妇
  
齊饑。陳臻曰:“國人皆以夫子將復為發棠,殆不可復。”
   When Qi was suffering from famine, Chen Zhen said to Mencius, 'The people are all thinking that you, Master, will again ask that the granary of Tang be opened for them. I apprehend you will not do so a second time.'
   
孟子曰:“是為馮婦也。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Mencius said, 'To do it would be to act like Feng Fu. There was a man of that name in Jin, famous for his skill in seizing tigers. Afterwards he became a scholar of reputation, and going once out to the wild country, he found the people all in pursuit of a tiger. The tiger took refuge in a corner of a hill, where no one dared to attack him, but when they saw Feng Fu, they ran and met him. Feng Fu immediately bared his arms, and descended from the carriage. The multitude were pleased with him, but those who were scholars laughed at him.'

   【原文】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①,殆不可复。”
  孟子曰:“是为冯妇②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③,莫之敢撄④。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注释】

①复为发棠:重新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赈济灾民。发,汗。棠,地名,在今山东即墨南。过去齐国灾荒时,孟子曾劝过齐上开棠地粮仓赈济灾民,所以有此说。
②冯妇:人名,姓冯.名妇。
③嵎(yu):山势弯曲险阻处。
④撄(ying):迫近。

  【译文】

  齐国遭饥荒,陈臻对孟子说:“国内的人们都以为老师会再次劝齐王打开棠地的粮仓来赈济灾民,大概不可以再这样做了吧。”
  孟子说:“再这样做就成了冯妇了。晋国有个人叫冯妇的,善于打虎,后来成了善士,不再打虎了。有次他到野外去,看到有很多人正在追逐一只老虎。那老虎背靠着山势险阻的地方,没有人敢去迫近它。大家远远望见冯妇来了,连忙跑过去迎接他。冯妇挽袖伸臂地走下车来,众人都很高兴,可士人们却讥笑他。”

  【读解】

  士人们讥笑他什么?
  讥笑他重操旧业,又于起了打虎的勾当,而把自己做善士的追求放弃了。所以,“再作冯妇”作为一个成语,是指人应该明己见机守义,不应因环境而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与原则。简言之.就是不应“再作冯妇”。
  但我们从孟子这段话的语气里又感到他并不是完全否定冯妇的作为,因为“再作冯妇”实际上得到众人的拥护,而只是士人们在讥笑他。难道孟子竟会因为怕士人讥笑而不再去劝齐王开仓救民吗?
  关于这个问题,朱熹有个解释,他认为主要因为孟子说这话的时候,是齐王已不愿意用他,不愿意听他的话了,而孟子自己也知道这个情况,已准备离开齐国了,所以才有这种说法。
  可见,孟子说这段话时是处在一种矛盾的心态中,正如冯妇再次打虎,“再作冯妇”一样,不再次去打虎吧,众人正有危难需要自己。再次去打虎吧,又放弃了自己的追求与主张,且为士人所讥笑。孟子也是一样,不去再劝齐王吧,灾民的确需要救济。再次去劝齐王吧,明知他不会听,而自己正准备离开齐国,再去劝他,不是又放弃了自己离开齐国的打算了吗?何况,如果自己现在还要去劝齐王,必然受到齐王身边一批被重用的人的讥笑。权衡的结果,还是不准备去“再作冯妇”。其实,学生陈臻是了解老师的处境和心情的。所以在向老师提出大家的愿望后马上又说“殆不可复。”
  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之所以说出再作冯妇的典故,是表明了他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把握,一种审时度势。这正如赵歧注《孟子》说:“可为则从,不可则凶。言善见用,得其时也非时逆指,犹若冯妇。暴虎无已,必有害也。”这可以说是对孟子心态的深刻揭示。
那么,这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应该认为,是不是“再作冯妇”并不绝对,关键是要审时度势,把握自己。如果“可为”,如果“见用”而“得其时”,再做一次冯妇也未尝不可。如果“不可”,如果“非时逆指”,则不可“再作冯妇”,以免“暴虎无已,必有害也”,而且还会受到有识之士的耻笑。
另解说:在前几年,齐国也曾出现过灾荒年,孟子曾经劝说过齐王开仓赈济百姓,此时齐国又闹饥荒,所以陈臻以为孟子还会去劝说齐王开仓赈灾。按道理讲,为了千千万万的百姓,孟子是应该再去劝说齐王。但上次是齐宣王执政,孟子也任职,还好说。此时却是齐湣王执政,孟子早已退职。齐湣王时,武力很强,对外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公元前301年,齐、秦率韩、魏攻楚,败楚于重丘(今河南泌阳一带),杀楚将唐昧。公元前296年,齐又联合三晋和宋等国“合纵”以攻秦,秦不利,故退出一部分侵占别国的土地而求和。齐和燕又战于“桓之曲”,燕损兵十万。湣王因屡胜而更加骄傲自满。公元前288年,齐和秦曾一度互相称帝,齐湣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齐和秦成为天下的两强。公元前 286年,齐又灭“五千乘之劲宋”, 使得“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 诸侯恐惧”。但齐因连年兴师用众,造成“民憔悴、士罢弊”。特别在灭宋以后,齐实际上已成为强弩之末。正是在这种穷兵黩武的情况下,孟子又何必效冯妇去博虎呢?青年时期的冯妇可以打老虎,但老年时期的冯妇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倒不是孟子怕死,可惜自己的性命,只是此时去死,毫无价值。这就是孟子能尽心知命而采取的最佳行为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8-30 20:12 , Processed in 0.03638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