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深大的一个大二的师妹向我报喜,说她们代表深大参加广东省 "蓝鸽杯"口译大赛拿了团队第一, 而她个人也拿了英译中单项第一的好成绩.听到这个好消息,我真的由衷地替她感到高兴.我可以想象得出她知道结果后的兴奋心情,想必兴奋得睡不着觉了.
和这个师妹认识一年多了.认识她的时候,她还在读大一.记得她刚上大一时,第一次参加了我的英语角后,就每周都来了,似乎着了迷.当时她虽然不考BEC,要是也坚持听BEC部分的讲解,还参加了BEC听力测试.我当时就感觉这个师妹对英语有特别的热情,当然她也刚好是英语专业的.等到第二个学期时,她想报考BEC中级,刚好那时我在校外有开培训班当BEC的老师,于是她就报了我的班,从那时起我既是她的师兄,也是她的老师了.那是去年3月份的事情了.现在想起来,我还真的挺怀念那个班的同学,里面有学生,也有工作的朋友,不过都是一群可爱的人,我至今仍然和他们的大部分人有联系.可是这一群可爱的人也可能被我逼得不行了,因为我是一个很严格的老师.每次上完课都要他们翻译文章,记一大堆单词,还发一些模拟题给他们做.下节课上课时要听写单词,还要听写英文歌,全班得分最后五名的同学要下楼去免费买饮料给大家喝.现在想想,我还真有点 "逼良为娼"的风格.
当时虽然开的BEC中级的班,可是有好几个同学是考高级的.不过我个人觉得,上中级的班考高级并不冲突,因为我的班是侧重于训练口语的,每次上课讲完课文就是一个话题接一个话题地练习.班上大部分同学还是挺勤奋的.有些同学虽然基础比较差,或者在外面上班没有太多时间,可是我看得出他们都是想学的.另外有些同学虽然基础很好,可是并不骄傲,也同样踏踏实实地学习,努力程度远远超过我的要求.一般来讲,只要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任务,就算最后BEC考不过,也绝对会有很大的提高.而那几个比我要求做得更多的同学,注定以后是要出类拔萃的了.刚才说的那个师妹就是其中一. 她对英语的热情真的和我以前差不多,而且非常勤奋.以前每次上课我要求听写时,她和另一位同学总是接近满分.另一位同学是她的师姐,当时读大三,同样是英语系的,当时是报考BEC高级的.最后,她们都考过了,而那位大三的同学,则考了BEC高级深圳考区的第一名.虽然我知道这个消息后感到有点惊讶,可是静下来想想,也似乎是情理之中,因为她的基础和勤奋程度完全对得起她的成绩.当然作为老师的我,当时也替她感到由衷的喜悦,因为多次培训班的教学成果证明,我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也是学生喜欢的.
现在,轮到这位师妹在口译比赛中拿奖了,我也同样为她感到高兴.作为她的朋友,我为我的朋友高兴;作为她曾经的老师,我为我的学生高兴;作为一位志同道合的英语爱好者,我为我的同伴高兴.我深深地明白,学好英语是需要很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虽然我曾经一直对我的一些学得比较差的学生说:"你学不好英语不是因为你笨,而是因为你不够坚持."但是在我的日记里,我不得不客观地说一句:学语言也是需要一定的天份的. 我这样说并不是说英语学得差的人就比别人笨,我只是想说,要学好英语,你的头脑中的语言细胞必须比一般的人强一些.这种天赋是天生的,是你个人无法改变的.好比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说法:女生比男生的英语好.当然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说法,只是从总本来讲女生的英语普遍比男生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并没有人仔细统计过数据,但是从我的经验来看,我是赞成这个说法的(尽管我是一名男生).从初中一直到大学,我认识的英语好的同学朋友,以女性居多,男性偏少.而如果从英语非常拔尖的角度来讲,比如说雅思7.5以上的同学朋友,那更是女性的天下了.另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女生们的英语成绩基本是成正态分布的,比如说拔尖的占3%,优秀的占10%,良好的占50%,中等的占20%,较差的占10%,很差的占7%.而男生呢,则是两边极端化,好的非常好,差的非常差,处于中间的良好和优秀却出奇的少,非常不平衡.好比我认识的男性同学朋友中,英语非常优秀的就那么一两个,良好的也不太多,而不好的甚至很差的,则比比皆是.但是,那两个英语拔尖的男同学则非常厉害,比我当时在深大认识的任何一个女生都厉害,所以我和他们打交道时真的倍感压力,不断督促自己要更加努力学习,不然哪天就被人抛得远远的.所以从我个人经验来看,总体来讲,男生的英语要么平平无奇,要么就厉害得不得了.当然也有一小部分的男同学处于中等偏上的行列.不过事先声明,我只是从我在深大接触过的同学朋友的经历得出此结论的,我不知道这个理论放诸全国是否仍然成立.呵呵.
语言的天赋表现在许多方面,如语法的学习,语感的把握以及语言的内化.拿语法的学习来讲,同样水平的人对语法的吸取接受程度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我曾经在大二第二个学期在一个培训中心教新概念第二册.当时我记得有两个学生的基础是差不多的,他们要求我上完课再帮他们一起补习,他们一起付家教费给我.我记得刚开始是帮他们补习宾语从句的.我同样是这样讲,他们也做同样的练习,可是有一个学生学得明显比另一个快很多,我一讲就明;而另一个学生则要我重复地讲很多次,而且要做大量练习才弄懂了.这让我想起以前初中的一个英语老师晚上帮我和另一个同学补习英语的情形.当时恰巧讲的又是宾语从句.另一个同学平时英语考试的分数是和我不相上下的,可是他在理解语法时明显没有我快.另外这样类似的例子我后面见得多不胜数.由此可见,学语言真的是需要一定的天份的.
而如果你觉得在学语言上少了一根筋,那是不是表示你就学不好呢?那也不一定.如果你的天份没别人高,那你就得比别人更加勤奋.俗话说 "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好比别人需要一个小时来学语法,你的理解吸取能力比别人差,那你就要用三个小时.只要你肯花时间和功夫,你就能和别人并肩行走甚至超越别人.就好比我上面所说的新概念班上的那两个学生,尽管第二个比第一个吸收能力差,可是却比第一个勤奋很多,现在的英语水平也比第一个高.有天赋的人不勤奋踏实,也不会学得很好.
看到别人成功时,不管是哪个方面,我总是会感到钦佩与叹服,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成功是可以轻易得到的,不管这个成功有多小.同时,我也会更加努力向上,争取向别人靠拢.如果你英语学得不够快,那你可以说你的天赋不高;可是如果你的英语学不好,那只能说你太懒,无法持之以恒,因为从长期来看,英语学不好是与天赋无关的.
―――――――――――――――――――――――――
中国品牌大展拳脚, 欧洲企业差强人意
原文: 选自英国>
译者: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 赖小琪
Complaints about the lack of a level playing field for foreign companies in China are part of everyday business life in the country. But when foreign businesses feel increasing competitive pressure from Chinese rivals, it is no longer just a matter of stronger government support.
外资企业经常抱怨中国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 这已经成为中国日常商业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 外企在感受到来自中国本土竞争者日益增长的竞争压力时也意识到, 这已经不再是政府对当地企业提供更有力的支持的问题了.
According to the annual European Chamber Business Confidence Survey, published on Wednesday, 44 per cent of respondents feel that their Chinese competitors have improved their brand recognition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根据周三公布的《欧盟商会企业信心调查2011》, 44%的被调查企业表示, 他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企业竞争者在过去两年提高了他们的品牌认知度.
Almost 40 per cent believe Chinese companies have improved in the areas of product quality and design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more than half of the respondents believe Chinese brands will grow stronger in the next two years.
差不多40%的被调查企业相信中国企业在诸如产品质量, 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领域大有长进, 同时超过半数的被调查企业相信中国的品牌在未来两年内会更加发展壮大.
Although these improvements, in European businesses’ perception, trail the progress Chinese firms are seen to make in improving government relations, and while their better access to subsidies, incentives and funding in China still feature strongly, the survey marks a new trend.
在欧洲企业看来, 尽管这些进步比起中国企业在处理与政府关系, 获得更多的补贴, 激励以及融资方面的进步稍逊一筹, 这个调查结果却标志着中国企业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Chinese companies are seen as making improvements in market-based areas,” says Davide Cucino, chamber president. He adds that companies like Huawei, the telecom gear maker, Haier, the white goods company, and Zoomlion, the heavy machinery producer, are perceived to be at the forefront of this trend.
“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中国企业在市场领域取得的进步,”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大卫•库奇诺表示. 他补充说, 一些公司如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 白色家电制造商海尔以及重型机械制造商中联重科, 已经是公认处在行业发展前沿的公司.
Nonetheless, European companies perceive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policies as increasingly unfair – 43 per cent of respondents feel that the government is discriminating against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up from 33 per cent last year.
然而, 欧洲企业认为中国政府的政策越来越不公平—43%的被调查企业表示中国政府歧视外资企业. 而去年持这一看法的被调查企业只占总数的33%.
But when it comes to what really matters, European businesses in China seem to do just fine: 78 per cent of respondents saw an increase in their China revenues over the past year, and 71 per cent became more profitable. European companies’ profit margins in China are now roughly in line with the global average, with 37 per cent reporting the same margin level, 30 per cent a lower level and 33 per cent a higher level.
但是, 当谈及真正重要的事情时, 欧洲企业在中国似乎表现不错: 78%的被调查企业过去一年在中国的收入都有增长, 而且71%实现了更高的盈利额. 欧洲企业在中国的利润率与全球的平均利润率相当, 其中37% 的被调查企业表示相同, 30%表示更低, 33%则表示更高.
“Three to five years ago, profit margins in China were a concern, but they are no more. Profitability levels have increased and even surpassed those in certain other markets,” said Charles-Edouard Bouée, Asia president of 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 which conducted the survey with the chamber.
“三至五年前, 外企在中国的盈利率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但是现在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盈利水平已经增长不少, 甚至超过了其他一些市场的盈利水平.” 与中国欧盟商会共同开展此次调查的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亚洲区总裁常博逸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