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一个朋友的空间看了他的一篇文章, 讲述的是他前两天发生的一件事情. 事情其实也很平常. 那天我的这位朋友看到一个原本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不小心翻倒在地, 他就好心地把这个老人扶起来并把他背回轮椅上. 可是当他把老人安稳地放到轮椅上时, 他发现老人额头摔破了, 在流着血. 那时他手时正提着大包小包从商场买的衣服和其他生活用品, 所以他一个人无法将老人送到医院. 当时他也没有想到要打电话给救护车, 因为他觉得老人并没有伤得危及生命, 而且老人当时还挺清醒的. 更重要的是, 他觉得等救护车来恐怕需要更多时间. 于是, 他就叫围观的路人帮忙一起送老人去医院. 就在这时, 有些围观的群众不仅不帮忙, 还在一旁说他 “假好心” “作秀”, 甚至有些父母还对一旁的孩子说: “不要信他, 准是合伙骗人的把戏, 不知他们想骗什么.” 我的那位好心的朋友当场气得脸色发青, 不过他压抑着火气, 只想赶快把老人送到医院. 好心的群众还是有的. 不一会, 有几个青年就同意一起推着老人的轮椅到附近的医院, 事情总算告一段落. 在文章中, 我的朋友不停地为自己抱 “不平” , 还说 “好心被成成驴肝肺”. 不过他也说到, 他为自己做的事情感到快乐, 同时他也表示这个社会上好心的人还是有的.
看完他的文章, 突然间我似乎也感同身受. 其实我以前也遇到这样的事情, 明明是本着一份帮人的心来做一些事情, 却被别人百般猜疑, 甚至被说成是 “作秀” 或者 “欺骗”. 我和那位朋友不同的是, 我并没有把这些事情写出来以 “泄愤”, 更没有气急败坏对所有的猜疑和谣言解释. 我想, 要是在四五年前, 我很可能会这样做. 可是现在, 我已经没有任何解释的欲望. 为什么呢? 首先我一直认为, 君子坦荡荡, 小人常戚戚. 常言道, 平生不做亏心事, 半夜敲门也不惊. 只要你做事问心无愧, 你就没有必要畏惧那些流言蜚语, 更没有必要因为别人不中听的话而火冒三丈, 因为这样不值得. 特别是当你本着一颗助人之心做好事时, 更没有必要顾忌别人的猜疑或者冷嘲热讽. 如果你因为别人的冷嘲热讽而停止你本身的助人之举, 那样是非常不明智的. 只要你坚持下去, 等一切都完成时, 你的苦心大家都会有目共睹, 一切猜疑与谣言也就会不攻自破. 就像我那位朋友, 当他和另外几个青年将老人送到医院后老人及其亲人连连致谢时, 他们的一切辛劳与不快也都烟消云散. 哪怕全世界的人都误会他们, 只要老人明白他们就足够了.
另外, 当发生一些受到别人猜忌的事情时, 我最不喜欢不停地和别人解释和争论, 除非那是需要解释才可以澄清的误会. 特别是当我的行为纯粹是出于帮人时, 我更不想向对我的行为目的进行猜疑的人做出解释. 为什么呢? 如果说我解释了就可以让别人相信的话, 我会毫不犹豫地解释清楚. 可是现实是, 当你一旦遭到别人猜疑时, 你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被判了死刑. 不管你怎么解释, 别人都会觉得你在掩饰; 你解释得越多, 别人就越觉得你掩饰得越多; 而你不解释的话, 别人又会觉得你做贼心虚. 反正一句话, 你解释也死, 不解释也活不成. 既然如此, 我何必还要费唇舌去解释这么多呢? 不管你怎么解释, 对方都会反驳你, 结果最后只会变成口舌之争, 闹得不好可能你和对方的感情就会受损甚至反目成仇. 而如果你可以保持沉默, 静静地做好你手中的事情, 等结果出来了, 大家都会有目共睹, 所有的猜疑也将不攻自破, 猜疑者也不会再说什么, 或许他们还会意识到自己是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感到惭愧. 你们之间的感情也没有因为争论而受损. 所以, 我后来发现, 有时候 “沉默是金” 真的是一句真理.
当然我并没有说猜疑别人的人就是错的, 相反我们还真的应当保持警惕, 因为这个社会上真的有很多坏人和骗局. 所以我也不会记恨那些猜疑过我的人, 起码我也没有因为这些猜疑而受伤流血. 只要自己踏踏实实地走自己的路, 别人说什么又何必在乎这么多呢? 但是我却非常反感那些只会在一旁当 “军师” 不停地教别人怎么做, 自己却什么事也没做的人. 好比前天结束的捐款活动, 之前就有一些网友在批评我这样做不行, 那样做不行的, 可是他们自己却什么也没做, 一分钱也没有捐. 我并不是说每个人看了我的公告都要捐钱, 这是自愿为原则的事情, 而且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难处, 别人不捐钱也有别人的原因, 不管是什么原因, 都应该得到别人的尊重. 但是, 既然你没打算做好事, 你就不要在一旁叽哩呱啦地说个不停, 一时在指桑骂槐, 一时吹毛求疵, 真的让人受不了. 不过再受不了我也受了, 我就当没有听到. 原因就像我上面所说的, 一切最后都会真相大白. 更重要的是, 我太忙了, 没有时间和他们争论了. 与其在争论这些无用的东西, 不用多记几个单词来得实际.
所以, 本人在此声明, 要是有人猜疑我以后做事立的是坏心肠, 那请原谅我的不解释行为. 在三国里, 曹操常说 “宁可我负天下人, 休叫天下人负我”. 我非常讨厌这句话, 因为如果要我通过损害别人的利益来达到目的, 我宁可放弃. 我不敢说我达到目的的手段都是非常公平与正义的, 但是起码我做事情不会伤害别人. 以伤害别人得到的利益, 会让我终生坐立不安. 这是个人的原则问题. 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 但是唯独不能缺的, 是一颗良心.
---------------------------------------------------------------------------------
联合利华不需要依靠收购实现收入翻倍
原文: 选自英国>
译者: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 赖小琪
Unilever will not need acquisitions to meet its target of doubling revenues, Paul Polman, chief executive, has said, in effect pledging annual organic growth of an industry-trumping 7 per cent to 8 per cent.
联合利华首席执行官保罗•波尔曼表示, 联合利华不需要通过收购来实现销售收入翻一倍的目标. 这意味着他承诺利合利华将会实现超行业标准的7%-8%的有机增长.
Revenues at the Anglo-Dutch maker of Dove soap and Lipton tea have remained steady at about €40bn-€45bn ($57bn-$65bn) for the past decade. Mr Polman, who was poached from Nestlé to take up the reins in early 2009, pledged to double that in part to galvanise jaded employees and investors.
在过去十年间, 这家生产多芬香皂和立顿红茶的英荷公司的销售收入稳定在400亿欧元至450亿欧元之间(合约570亿美元至650亿美元). 波尔曼是联合利华在2009年初从雀巢挖过来的CEO. 他承诺要让联合利华的销售收入翻一番, 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想通过这样来刺激已经疲软的员工和投资者.
Nonetheless, markets are watching closely to see if he can deliver. While there is no time frame, most analysts reckon on about a decade and many assum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will be a necessary prop.
然而, 市场正在密切关注他能否实现他的诺言. 尽管波尔曼没有明确地说出实现目标的期限, 很多分析师认为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 同时很多人认为, 并购将会是联合利华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
However, in an interview with the Financial Times, Mr Polman said: “Where is the growth coming from? It really is coming 95 per cent from our own brands. We don’t need any M&A activity to achieve those objectives, plus or minus.”
但是, 在>的采访中, 波尔曼表示, “增长从何而来? 95%的收入将来自于我们自身的品牌产品销售. 我们不需要通过任何并购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 情况大致就是这样.”
Bernstein Research calculates that Unilever would need to achieve growth of 7 per cent a year to double last year’s €44bn by 2020. “We had assumed 5-6 per cent organic growth and 1-2 per cent from M&A,” says Eric Scher, analyst.
伯恩斯坦研究公司预算, 联合利华需要实现每年7%的销售收入增长率,才可以在2020年之前实现总收入翻一番的目标. “我们已经预测联合利华将会实现5%-6%的有机增长, 而1%-2%则来自并购.” 分析师埃里克•谢尔表示.
Even a 6 per cent organic growth rate is ambitious, he said, as the only time this was achieved in recent years was during the commodity inflation-induced rises of 2007 and 2008. “So even 6 per cent is tough. I’m bullish on Unilever and I don’t have 6 per cent in my model.”
谢尔表示, 即使是6%的收入增长率都已经是相当乐观的数字, 因为近年来联合利华只是在通胀率高涨的2007和2008年实现过这一增长率. “因此, 即便是6%已经很难. 尽管我对联合利华的前景很乐观, 可是我却没有把6%计入我的模型之中.”
Investec’s Martin Deboo compared the top 21 consumer goods companies and found the average growth rate in the relative boom years of 2003-05 was 4-5 per cent. He described the implied Unilever target of 7.2 per cent as “very high by industry standards”, adding that Reckitt Benckiser, maker of Nurofen and a star of the sector, managed this in the decade to 2010 but was helped by its US pharmaceuticals business.
Investec分析师马丁•德布对比了最大的21家消费品公司后发现, 在相于经济增长较快的2003-2005年间, 这些公司的平均收入增长率为4%-5%. 他表示联合利华承诺的7.2%的增长目标“以行业标准来讲是相当高的”, 并补充说道, Nurofen制造商、业内明星企业利洁时曾在截至2010年的10年里成功实现这一目标,但这得益于其在美国的制药业务。
Mr Polman’s answer to delivering growth is “white space”: countries where certain of the group’s products are not sold. “We still have only about half [our 180 globally available] brands in all th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So, the opportunity to introduce in white space, as we call it, is enormous.
波尔曼对实现该增长目标的计划是开发 “空白市场”: 进军那些本集团的某些商品仍未进入的国家. “我们只有约一半(180个)的品牌在世界所有国家中销售. 因此, 进军 ‘空白市场’ 的机会是相当巨大的.”
“Market development is probably one of the biggest drivers that we see, in these emerging markets especially.”
“市场开发很可能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大的推动力之一, 特别是在这些新兴市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