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76|回复: 0

农家院里飘书香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3: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次朋友小聚席间谈到读书,邻座的戴姐告诉我:她年近七旬的母亲也是个极爱读书的人,还经常写诗、剪纸。听了她的一番话,我感到惊讶也由衷地钦佩,决定前去拜访一下她老人家。
  老人家就居住在离镇子五六里外的山沟里,独门独院,里里外外拾掇得干净利索。院墙外劈好的大柴柈、剁好的枝柴摆放得整整齐齐,院子里积雪早已清除干净,单独围成的栅栏内鸭鹅一见生人便热闹地扯着嗓子喊起来,靠西边院墙的猪圈里,一头大肥猪正哐哐地大口吃着食,拴在一边的黑狗欢蹦乱跳地叫……眼前的一切,让人感受到浓郁的农家风情。
  听到声响一位面容慈祥的老人推门出来,戴姐指了指:“那就是我妈。
  老人头发梳得整齐,没有一丝乱发。一看就是个特爱干净的人。脸上虽然有皱纹但不显老,面带笑容更显和蔼。听戴姐说她母亲不但自己爱干净,而且全家人被她带动的都爱干净,家里的一切更是被她收拾得一尘不染。老伴、儿子一家三口的衣服从来都是她洗,一家人总是穿得板板正正。儿女们心疼不让她洗但说不听她。老人更是一位心底极为善良的人,周围邻居谁家有困难都会主动去帮助,自己会理发,常常揣着把剪子给沟里的老人义务理发,大家伙儿高兴,老人更高兴。听戴姐说明了我的来意,老人家略有一丝不安:“我这也没啥,就是呆着难受,忙过了读读书看看报,养成习惯了。”
  通过聊天,知道老人家姓胡,父母曾做过战地记者,出生后被沂蒙老区的农民收养,解放后被父母找到在沈阳读书,考上十九中学。后来因家境困难等诸多原因不再上学,流落到宽甸的亲属家,长大后找了婆家在这个地方安了家,一晃就是几十年。以前因为条件差整天忙于家务没有时间读书,但是她的儿女都是在她的故事里长大,什么《红楼梦》、《聊斋》、《西游记》,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听着然后高兴地睡去。后来大女儿参加了工作,挣了工资,家庭条件也逐步好转。大女儿经常从厂子里借回各类报刊杂志,比如《妇女》、《读者文摘》等等,这就让本来喜欢读书的她又迷恋上了。每当女儿把书借了回来,家里就像过节了似的。老早的把当天该干的活干完,一切收拾妥当,姐弟几个一人拿着一本书坐在热乎乎的土炕上,一家人在母亲的带领下开始了幸福的读书之旅……
  书读多了,老人就琢磨怎么把经历的事写下来,特别是最近几年,在老伴的支持下,她买来白纸写她的日记诗,把她每天的的所见所闻所感,统统用诗歌的形式写出来,写完一本就装订成册,并且自己的剪纸画作封面。每逢年节儿女们都回来了,都会让老妈妈把她写的诗歌读给大家听,一家人别提有多开心了。
  随后,老人把自己平日积累的剪纸、自己制作的诗集拿了出来。“纯属于瞎折腾,可别见笑啊。”老人一再笑着解释。几本薄薄的小册子,上面粘贴着老人的剪纸画:漂浮的白云下,一条摆尾的龙惟妙惟肖;一只可爱的小兔子,在垂柳下正在吃青草,一只宝葫芦悬挂在半空,上面刻着老人的名字……多么具有诗情画意啊!打开小册子,里面是老人家图文并茂的诗日记,既有描写元宵佳节儿孙满堂的好心情,也有清明时节倡导文明祭祀的新风尚等。现摘录一首供大家欣赏:清明/清明时节雪茫茫/亲人扫墓欲断肠/故人沉睡永不醒/供品丰厚不能尝/双亲在世常孝敬/亲人离去莫悲伤/祭奠先祖好传统/文明祭祀新风尚。老人的日记诗大多反映一年四季里的农家院落生活,如《办喜事》、《种秋菜》、《小鹅崽》、《卖板栗》、《斗野猪》等。还有的就是反映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农民的幸福生活,如《欢乐中国年》、《党的政策好》、《秋收忙》等等。虽说老人的诗歌大都属于顺口溜,但合辙押韵,对仗工整,诗句情真意切。一位年近古稀的农村老人能有如此爱好,怎能不令人啧啧赞叹?
  走出老人的家门,看到老人家屋前屋后的空地栽满了各种果树,我能想象得到:春暖花开之时,色彩缤纷的花会“千朵万朵压枝低”般的开满这个农家小院,比这花香更醉人的,更让老人感到幸福的,是这个普通农家小院里飘出的淡淡书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8-17 08:32 , Processed in 0.03636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