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63|回复: 0

儿时的石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9 13:2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忆里的那石磨硕大、厚实,孩童时代总想用手推动它,但我怎么也使不上劲……大人看了便笑,等你长大便可以了。如今,石磨到哪儿去了呢?我每次去大冶“贵人村”,想去看看儿时的石磨,但发觉它早就消逝了,如退下舞台的落寞演员,被观众渐渐遗忘。
  石磨就放在老屋的堂屋里,那老屋高而宽敞。看过电视里的一些旅游节目,我现在才知道老屋颇有些来历,应该是明清时代的徽派建筑。那栋老屋共住了12户农家人,外婆家就住这里。老屋门上钉着设计美观的大铁钉,门框的上下嵌在青石的凹槽里。推动的时候,“吱啾吱啾……”的声音很低沉,仿佛在诉说一些古老的心情。堂屋是相通的三间,分上、中、下堂,三间长度一样,纵向总长度绝对不会少于60米。
  在老屋的中堂,就有一盘显眼的石磨,它一直固定在粗拙的木架凳上,宛若经历过漫长的沧桑岁月。我小时候问过大冶“贵人村”当年的老辈人,石磨是什么时候凿出来的,他们也说不出来来历,只说他们小时候就看到过这石磨。上世纪70年代,大冶“贵人村”里每年苕的产量特别充足,一年四季乡亲们饭碗里几乎都可以看到苕做的食物:焖的干苕,煮的苕块、苕片、苕丝。石磨在平日里并派不上多少用场,那时我经常想石磨存在的意义,但到底是小孩子,想一下就分神了。问多了,外婆就教了我一首有些搞笑的古老民谣:“推磨赶磨,磨个米粑儿嚼几嚼。大人吃大粑,细伢吃细粑。大人吃了做庄稼,细伢吃了玩泥巴……”仿佛,有石磨,就能磨出一种幸福甜蜜的生活。
  每年到了5月中旬,小麦成熟。收割小麦后,石磨便忙碌地转动起来。和北方人用驴来磨明显不同的是,大冶“贵人村”的拉磨任务都是五大三粗的男人们完成。石磨的两扇磨盘洗得干干净净后,有经验的女人用葫芦瓢舀小麦放磨眼里,男人就用磨架快速磨,底下的大木盆里就渐渐堆出了白白的麦粉。于是,各家各户开始做麦粑,蒸出的麦粑很甜很香,吃管够,村子里便弥漫出一股淡淡的麦香。吃饱喝足后,乡下人就多了许多幽默,湾子的老辈人调侃着对小孩子说:听说中央首长们生活好呀,每天早晨吃油盐炒剩饭……一帮老少就哄笑起来。
  石磨转得最欢的时候,是每年接近春节的年底,磨苕,磨米,磨黄豆等。磨苕,是磨苕粉,主要做苕粉肉或苕粉糊,更多的备着平时食用;磨米主要做印子粑,有猪、马、牛、羊、鱼等许多图案,点一点染料,就是真正的“白中透红”,熟后的印子粑好看又好吃,乡下人常常把它作为新年礼物送给亲友;磨黄豆,主要是做自己家过年需要的豆腐。我感觉磨豆腐是最好玩的,磨好浆后,把石磨移开,架上“十”字形的架子,系上厚实的“豆腐”布,两个汉子轮流摇,“豆腐”布就如硕大的奶头,喷射出淋漓的乳汁,渐渐浆水清了,大团的豆渣就被分离出来。而后,大锅煮的豆浆被主家分给大伙喝,然后用石膏点浆做豆腐。那时尽管穷,但农家人都天生厚道豪爽,年的好味道似乎最先就是从石磨里“磨”出来的。
  如今,石磨早已落伍,农民们磨粉可以去面粉厂加工,方便而快捷,也有更图省事的直接去市场购买……应该说,石磨的最终谢幕正是农民生活走向舒适和宽裕的最好见证。但我内心总怀恋那老石磨,因为它曾给我的孩童年代带来那么多欢笑和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8-17 01:44 , Processed in 0.03351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