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
道旁的绿荫下,疲惫的少男少女们正在休息。
他们是社区“真爱传递”活动的志愿者。我看着他们大汗淋漓的样子,真有点想笑的感觉。他们都是被要求来到这里做志愿活动的,我也不知道他们心中现在是怎样的一种滋味。
我不是那么讨厌“被要求”这个事实。如果不是被要求,我觉得多半也不会有人来一个小社区做这些事情。但是我稍微的又有点讨厌这种奇怪的现实。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被要求的?好像现在已经实现了大部分学校的普及工作了吧。
现在的大部分学生都活在了养尊处优的温室里,而他们的心似乎也已经疲惫到了一个很严重的地步,不是玩游戏,就是爬山涉水。时常看到男男女女结伴同行在街尾巷陌,在歌厅舞吧,在草地森林。即使看到他们是在做志愿活动,也一样在打情骂俏。
今年我的老师提到要聚会。现在暂时没决定好是要在KTV里K歌,还是在饭店好好吃饭喝酒。我没和她说我的想法,但是我真的觉得这件事情越发的奇怪。为什么回忆时光,一定要在那些灯红酒绿的地方,大家回到教室里好好地再感受一遍课堂,不好么?我真的不觉得学校的规章制度能够严肃到只是进教室,只是造成一点安全隐患,就不能够进去的地步。我很难相信作为老师连这样的要求都不能提。我们好像总是被要求着做些什么,而我们还理所当然地去做了。
我觉得这件事情和志愿者是同样的奇怪的。很多做过志愿者的人,都很讨厌学校组织的志愿活动。我觉得最起码的原因,是他们都是顶着某某学校,或者具体到了某某班级这样的头衔,那让人有点不怎么舒坦了。我们劳心劳力,最后荣誉倒都成了学校的了。有点孩子气的解释,不过也有这样的原因。当然了,如果是在特大灾难的地区做志愿者,连头衔都没有,但是却能让人心甘情愿,这倒也很说明问题。比如说为四川地震灾区做了三年志愿者工作的张文超同学。他在其他同学没有改变道路的时候,依然坚持着自己的道路,没有因为其他人的不变而改变。他有理想,有抱负,这是好的。
学生们骨子里都包含了一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渴望,所以会有点抵触是可以理解的。做过相关管理工作的人都知道,在学校里做志愿工作是要评选优秀的,很多人都在这种围城式的事情里迷茫过。就我所看到的,团委内外的人很容易起矛盾。一方面是对评选的公正性的矛盾,一方面则是对做人的认识上的矛盾。似乎城里的人一定都是溜须拍马,而城外的人就一定是孤傲清高,至少正常人都会这么想的吧。我们被要求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归罪在直接机构上,比如就是团委。但是大家同是学生,为什么就想不明白呢?到底这件事情的矛盾点在什么地方?我们不能只是在政治上及格而已吧,偶尔也要用矛盾分析法来看待一下问题。很多人对政治学科很不理解,觉得只是被要求学而已,所以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了。过去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当我真的把那些观点放到具体问题上看的时候,我发现那些观点正好解释了事实的原由,作为参考,是很有价值的。
单单就我们的聚会问题来说,我就觉得我经常被要求去参加,被要求喝酒,被要求唱歌。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况且那些踏青活动,我真的觉得这样地去回忆我们过去的回忆,有点像是一定要证明“奋斗就是痛苦的”这件事情一样。诚然,在学校学习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件被要求的事情,但是,我真的无法理解,为什么打情骂俏倒成了主旋律,我们的心到底是疲惫了,还是只是自己改变了?不改变道路,也不等于说,这就是本来的道路。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所以被要求要富有朝气,要迎接时代的挑战,但这和我们想做的事情,是怎么就结合在了一起的?我甚至怀疑,男欢女爱,都成了被要求的事情,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现在疲惫的他们又恢复了活力,他们开始打情骂俏了。看得出他们家境都不错,发微博的人很多,当然很正经地带着照相机的也是有的。嘻嘻哈哈的,还真的蛮有朝气的。
有时候就是会闪过这样的一种酸楚。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又有谁能有这样的机会被要求做这些事情呢?他们都是没有温室的,同样被要求着,可是他们的心,却比我们更加疲惫。他们被要求做的是读书改变命运,要一个人支撑起整个家的生计。在现在几百万大学生就业的情况下,谁又能够再被要求做些志愿工作呢?有时间的话,应该宁肯去做一天二十的零工吧。因此我有时候也会很贱地觉得这样就好了,至少,还能有人稍微关爱一下那些花花草草。不管过程怎样,至少证明着它们是存在过的。
这次,我想觉得我不是被要求的。我志愿着写下这些文字,希望能有那么一天,名利能够淡化,生存不再困扰我们的孩子,而我们能够真正志愿地去做一些事情。不管是应该做的,还是想做的,总觉得加上一个被要求的前缀,就是不如志愿着那样酷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