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与会计(Capital Markets and Accounting)
课程名:资本市场与会计(Capital Markets and Accounting)学分:2学时:32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选修课
开课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所属基层教学组织:
曾任课教师:
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会计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会计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本课程主要对资本市场与会计的关系做深刻探讨。让学生具备实证分析的基本技能并且培养学生实证分析的能力。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资本市场研究的一些基本的概念,掌握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关系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上市公司资本市场表现与公司会计信息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方法,会计信息是资本市场得以发展的基本因素,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只有建立规范的会计规则和培育良好的会计行业,提供规范客观的会计信息,才能促进资本市场的规范和完善。资本市场是投资者和企业的资本供需纽带,资本市场上的决策者主要是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由于他们不直接监督经营者,因此要求公司向他们提供详细、可靠的财务数据,要求证券市场监督管理者制定公平交易规则来规范会计信息。只有上市公司积极地按规范要求披露信息,市场才能对企业披露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实现对企业的正确评价。
从资本市场的公平透明性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关系,是各国证券监督和管理机构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也是资本市场的社会目标。只有在所有现存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都有相同的机会获得同样信息的情况下,证券市场才是公平、有效的。这种状态即信息对称,是社会公众所期望的目标。尽管完全的无成本的信息是完全竞争经济模型中的一种假设,但证券管理部门应在确保所有投资者能够得到足够的、同样的信息方面有所作为,造就均等收益的信息环境。因此,信息披露要在保护公共利益方面发挥作用,就需要监管机构更好地发挥监管作用,以防止内幕交易。通过以上对会计信息与企业资本市场表现的关联关系,使学掌握相关的基本研究思想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4学时)
主要内容: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课题的研究现状,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本书的章节安排和主要观点
学习要求:对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课题的研究现状,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本书的章节安排和主要观点能做到基本的掌握,并且把所学的理论模型应用到实际的资本市场的研究中去。
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鉴别与会计信息风险(4学时)
主要内容:会计信息质量鉴别与会计信息风险,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的鉴别,会计信息风险
学习要求:对会计信息质量鉴别与会计信息风险,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的鉴别,会计信息风险能做到基本的掌握,并且把所学的理论模型应用到实际的资本市场的研究中去。
第三章资本市场环境下的会计信息风险分析(4学时)
主要内容:资本市场环境下的会计信息风险分析,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质量,资本市场环境下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资本市场环境下会计信息风险的类型,资本市场环境对会计信息风险的扩大和变形效应,资本市场会计信息风险量化的理论研究
学习要求:对资本市场环境下的会计信息风险分析,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质量,资本市场环境下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资本市场环境下会计信息风险的类型,资本市场环境对会计信息风险的扩大和变形效应,资本市场会计信息风险量化的理论研究能做到基本的掌握,并且把所学的理论模型应用到实际的资本市场的研究中去。
第四章会计信息质量鉴别的理论分析与标准探讨(4学时)
主要内容:会计信息质量鉴别的理论分析与标准探讨,会计信息质量鉴别的需求与鉴别主体,会计信息质量鉴别的可行性分析,建立会计信息质量鉴别标准的初步设想
学习要求:对会计信息质量鉴别的理论分析与标准探讨,会计信息质量鉴别的需求与鉴别主体,会计信息质量鉴别的可行性分析,建立会计信息质量鉴别标准的初步设想能做到基本的掌握,并且把所学的理论模型应用到实际的资本市场的研究中去。
第五章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鉴别(4学时)
主要内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鉴别,信息披露量论与信息披露质量鉴别,国内外信息披露评级的实践及评价,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鉴别标准的设立
学习要求: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鉴别,信息披露量论与信息披露质量鉴别,国内外信息披露评级的实践及评价,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鉴别标准的设立能做到基本的掌握,并且把所学的理论模型应用到实际的资本市场的研究中去。
第六章盈余信息质量鉴别(4学时)
主要内容:盈余信息质量鉴别,盈余信息质量鉴别概述,三类盈余信息质量鉴别模型的比较,模型的选择以及在中国市场的运用,中国资本市场盈余信息质量分布特征分析
学习要求:对盈余信息质量鉴别,盈余信息质量鉴别概述,三类盈余信息质量鉴别模型的比较,模型的选择以及在中国市场的运用,中国资本市场盈余信息质量分布特征分析能做到基本的掌握,并且把所学的理论模型应用到实际的资本市场的研究中去。
第七章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后果与会计信息风险的定价(4学时)
主要内容: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后果与会计信息风险的定价
学习要求: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后果与会计信息风险的定价能做到基本的掌握,并且把所学的理论模型应用到实际的资本市场的研究中去。
第八章中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风险定价的实证分析(4学时)
主要内容:中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风险定价的实证分析
学习要求:对中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风险定价的实证分析能做到基本的掌握,并且把所学的理论模型应用到实际的资本市场的研究中去。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会计信息与企业资本市场表现的关系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案例展示、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重要术语用英文单词标注。
案例讨论课的次数应不少5次,教师事先对案例讨论的具体过程进行充分的设计,考虑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并向学生下发有关案例;案例讨论中,教师应把握讨论的进度及方向,进行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管理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案例讨论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
本课程自学内容的量应不少于理论教学时数的20%,主要安排在各章节中有关背景资料和易于理解的内容上,自学不占上课学时,但必须考试;学生进行自学前,教师应下发自学提纲或有关思考题,并进行必要的检查。
平时作业量应不少于25学时,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要布置一定量的案例分析讨论或阅读相关的文献、撰写读书报告等,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方法
实行模块式教学,即将整个课程按照上述内容结构划分为九个单元,每个单元再由理论授课、案例分析、研讨、自学、作业或者模拟、实习、参观、调查等方式构成。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音像教材(磁带、光盘)、课件(包括主讲老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用E-MAIL、BBS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30%、课堂讨论和出勤占20%、闭卷考试占5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占卫华编著,《资本市场中的会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
阅读书目:
1.李丹:《实证会计理论与资本市场》,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刘峰: 《: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案例视角/会计前沿系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3. 田翠香:《中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年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前沿课程,主要通过对资本市场与会计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来说明,企业的会计信息是如何影响到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的。它必须有会计学,公司理财,数学与经济学作为前导课程的基础。
八、说明:
1. 课堂发言与讨论的规则:
•为了提高发言效率,发言者事先应制作多媒体;
•每组发言限制在15分钟之内,超过15分钟,请自动下台;
•每次发言主题一致,2组同学应对该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讲解;
•讨论时,每位发言者时间控制在3分钟内,发言内容应该与前2组发言主题相关。
2. 讨论评价标准
小组发言评价指标 权重 得分 讨论时发言评价指标 权重 得分
1. 课堂前组间合作 15 1. 发言内容 70
2. 课堂前组内合作 15 2. 发言时间掌握 30
3. 发言内容设计 40
4. 发言形式设计 15
5. 发言时间掌握 1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