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Virology)
课程名:病毒学(Virology)学分:2学时:32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选修课
开课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所属基层教学组织:
曾任课教师:
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充分了解病毒,为今后从事生物学的研究工作或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以基础病毒学为主,其内容包括病毒学的发展、分类及相互作用关系,病毒的分类及命名,病毒的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各类病毒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各类病毒的控制和利用,病毒学的基础方法及新技术,亚病毒等。通过对病毒学的教学,旨在带领本科学生进入病毒学研究领域的大门,了解病毒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掌握一些病毒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对病毒引起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明确的认识,为病毒学的基础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导论――病毒学概述(3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病毒的概念;病毒与细胞型尘物的区别;病毒的特征;研究病毒的目的意义;病毒的发展简史;病毒对现代生物学研究的贡献;病毒的发展方向;研究病毒的方法;病毒的识别;病毒的起源;病毒学的任务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病毒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第二章,病毒的分类与命名(2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病毒的分类意义;病毒分类的发展简史;病毒的命名规则;病毒的分类原则;病毒的分类方法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病毒分类过程和分类方法。
第三章,病毒的形态与结构(6学时)
本章是这门课程的重点章节之一,主要介绍病毒的组分;病毒核酸的种类;结构类型、结构特征和核酸的功能;病毒蛋白质的种类、结构,存在部位和功能;病毒脂类的种类,结构、来源和功能;病毒糖类的种类、结构、来源和功能;病毒其它组分的种类和功能;病毒的形态、大小;病毒的结构、结构特征;二十面体对称、螺旋对称和复合对称的结特征;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和噬菌体的结构特征。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病毒的化学本质和形态结构以及其功能有深入的了解。
第四章,病毒的复制(6学时)
本章内容是本门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介绍研究病毒复制的意义;研究病毒复制的方法:一步生长曲线的实验设计与分析;病毒的吸附和影响吸附的因子;病毒的侵入和侵入过程;病毒的脱壳和脱壳过程;病毒核酸的复制;DNA病毒的复制过程;单链DNA病毒的复制过程:双链RNA病毒的复制过程;单链RNA病毒的复制过程;正链RNA病毒的复制过程:逆转录病毒的复制过程;病毒的装配过程和原理;病毒的释放原理和类型;病毒的流产感类型和形成流产感染的因素;缺损病毒;病毒的拯救;病毒的整合感染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病毒生命活动整个过程,不同病毒复制过程和非增殖性感染的过程等。
第五章,病毒的遗传变异(6学时)
本章内容也是本门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介绍病毒遗传变异的意义;研究病毒遗传变异的方法;病毒的物理化学诱变;病毒的突变和突变种类及原理;病毒基因重组类型和原理;病毒之间的非遗传相互作用类型和原理;病毒基因图谱的构建方法;病毒的干扰类型和原理;噬菌体的干扰;动物病毒的干扰及后果;植物病毒的干扰及后果等。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病毒的遗传变异种类、机理、遗传变异过程,病毒基因图的构建和应用等。
第六章,病毒的进化(1学时)
主要介绍病毒起源的学说;研究病毒分子进化的有关方法;DNA病毒的进化和RNA病毒的进化。
第七章,病毒与肿瘤(2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引起肿瘤的因素和过程;RNA肿瘤病毒的种类;RNA肿瘤病毒的吸附、侵入、复制过程、整合过程;致癌机制;细胞转化过程;DNA肿瘤病毒的种类;DNA肿瘤的增殖性感染和非增殖性感染复制过程;致癌机制;病毒致癌的依据;肿瘤的形成过程和预防等。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肿瘤病毒的种类、病毒致癌的机制和肿瘤的预防。
第八章,病毒的持续性感染(2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病毒感染的类型;持续性感染机制;重点介绍感染实例。
第九章,病毒感染与细胞凋亡(2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细胞凋亡含义、机制;与凋亡的相互关系;痘病毒对细胞凋亡的调控以及其他病毒与凋亡的关系。
第十章,人类及动物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2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病毒感染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病毒感染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及宿主对病毒感染的反应。
第十一章,昆虫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0.5学时)
本章简要介绍昆虫DNA病毒、昆虫DNA和RNA反转录病毒和昆虫RNA病毒。
第十二章,植物病毒与寄主间的相互作用(0.5学时)
本章简要介绍毒感染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宿主对病毒感染的反应。
第十三章,病毒基因工程(2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病毒载体及在基因工程技术中的应用,特别介绍实例。
第十四章,prion-传染性蛋白质颗粒或朊病毒(2学时)
本章主要介绍病因探索;朊病毒的性质和致病机制假说。
四、教学基本要求
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应对病毒学的历史,发展 以及基本结构和形态、复制等进行必要的讲授。按照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联系当前生物学发展的前沿问题展开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注重课堂授课的重点。
除课堂教学外,教师还要做好课程论文的工作,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技论文写作和阅读外文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作为大班授课,主要以教师讲述为主。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课件以及网上辅导。
考试主要采用开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课程论文(课外作业)占20%、期末开卷考试占8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1. 动物病毒学,殷震等,科学出版社,1997年
2. 分子病毒学,侯云德等,学苑出版社,1990年
3. 分子病毒学,黄文林等,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4. 现代微生物学,刘志恒等,科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
5. 噬菌体分子生物学,贾盘兴等,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