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学分:3 学时:48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基础必修课
开课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 所属基层教学组织:
曾任课教师:高建忠(副教授) 张庆华(副教授) 姜有声(讲师(高校))
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水产养殖、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海洋生物制药、水族科学、动物科学、生物科学(海洋生物)等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该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在生物类专业本科生四年的学习中,起着引导学生对微生物相关知识入门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应用在各专业领域的能力。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微生物的概念,掌握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术,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为:微生物类群(细菌、真菌、病毒)及形态、营养、代谢、生长培养和控制方法、遗传变异、生态、传染与免疫及分类基础等的基本知识和相关实验技术,通过对细菌、真菌、病毒等不同微生物基本特征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生长培养和控制方法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生态分布、遗传变异、传染与免疫的基本知识、细菌鉴定的有关知识,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技术,为使学生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奠定基础。增加最近发生的有关微生物知识的重大事件,让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体现微生物的应用范围广泛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
绪论(4学时)
主要内容: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过程、微生物学与人类进步、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学习要求:理解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了解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过程、微生物学与人类进步,微生物的特点、研究对象及方法。
自学: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过程、微生物学与人类进步之间的关系。
课堂讨论:微生物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2学时)。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8学时)
主要内容:掌握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医原体、立克次体(三菌三体)的主要特征。细菌的形态和大小、细菌的细胞构造、细菌的繁殖、细菌的菌落特征,以炭疽芽孢杆菌为例,复习和印证细菌的有关知识内容。放线菌概念及形态构造、放线菌的繁殖、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学习要求:细菌为重点和难点内容,重点理解和掌握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细菌和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自 学:其他主要致病菌及有益菌或原核微生物。
课堂讨论:炭疽芽孢杆菌与生物恐怖,放线菌与抗生素(2学时)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4学时)
主要内容: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酵母菌和霉菌。酵母菌的细胞构造、酵母菌的菌落特征、酵母菌的繁殖,霉菌的细胞构造及菌丝、霉菌的孢子、霉菌的主要类群、霉菌的菌落。
学习要求:了解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酵母菌和霉菌;了解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异同,掌握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特征。
自 学:酵母菌和霉菌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关系。
课堂讨论:酵母菌与食品酿造,日常防霉腐的知识(1学时)。
第三章 病毒(6学时)
主要内容:病毒的形态构造、病毒的繁殖方式、常见病毒简介。
学习要求:掌握病毒粒子的基本构造、病毒粒子的对称体制、病毒的群体形态。了解病毒的繁殖方式、了解病毒与疾病和肿瘤之间的关系、病毒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课堂讨论:艾滋病与HIV,禽流感病毒,疯牛病,非典型肺炎(2学时)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及培养基(4学时)
主要内容:微生物的营养要素、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和培养基。
学习要求:理解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水这六大营养要素对微生物生长的重要性,了解化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光能自养型各自的代表微生物种类,培养基配置的原则,掌握培养基配置的方法及常用的培养基的应用实例。
自学:培养基的种类几应用实例。
第五章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 (2学时)
主要内容:微生物的能量代谢、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之间的联系、微生物的独特代谢途径、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学习要求: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了解微生物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之间的联系;掌握微生物的独特代谢途径;掌握微生物的代谢调节与发酵生产。
自学: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与动物和植物的新陈代谢的异同点。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6学时)
主要内容:微生物的生长规律、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微生物生长的研究方法、微生物的个体生长、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温度、PH值、氧气;物理杀菌、化疗药物。
学习要求:理解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了解微生物生长的研究方法、微生物的个体生长特点、掌握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温度、PH值、氧气、化学杀菌剂消毒剂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理解消毒、灭菌、防腐、化疗的概念和方法,重点掌握物理灭菌的代表——高温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课堂讨论:抗生素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1学时)。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4学时)
主要内容:微生物的基因突变与育种、基因重组、菌种保藏。了解遗传、变异、基因突变、诱变育种、转化、转导、接合、基因工程的概念,了解菌种保藏的重要性及世界主要保存机构。掌握菌种保藏的方法。
学习要求:了解菌种保藏的重要性及世界主要保存机构。掌握菌种保藏的方法。
自学:基因工程菌的应用,转基因食品的优缺点
第八章 微生物的生态(2学时)
主要内容: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习要求: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掌握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
自学:动物和人类肠道菌群的分布特点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第二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碳素循环
氮素循环
硫素循环
第三节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
互生
共生
寄生
拮抗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4学时)
主要内容:传染与免疫的概念,抗原、抗体、半抗原、毒素、内毒素、外毒素、主动免疫、被动免疫、过继免疫、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凝集实验、沉淀实验、ELISA实验,双抗体夹心法、抗原与抗体之间反应的规律,免疫学方法在防治重大疾病方面的应用。
学习要求:了解传染与免疫的特点、危害和作用,理解抗原与抗体之间反应的规律,掌握相关的免疫学概念,能有意识的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相关问题。
传染与抗传染免疫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机体的免疫
免疫学基本知识
抗原
抗体
抗原抗体反应
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免疫学防治
自学:HIV、HBV、禽流感、SARS、疯牛病、肺结核、天花、等重要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方法。
课堂讨论:HIV、HBV、禽流感、SARS、疯牛病、肺结核、天花、等重要传染病的流行特点、致病机理及防治方法(2学时)。
第十章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2学时)
第一节 微生物分类的概念及分类系统
第二节 微生物鉴定方法
1、多相分类(polyphasic taxonomy)的概念
2、细菌鉴定系统简介
3、16S rRNA寡核苷酸编目(16S rRNA oligonucleotide catalog)
结束语 21世纪的微生物学(2学时)
自学+课堂讨论(2学时)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管理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事例分析,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重要术语用英文单词标注。
课堂讨论的次数应不少6次,共12学时,主要安排在绪论(2学时)、原核微生物(2学时)、真核微生物(1学时)、病毒(2学时)、微生物的生长及控制(1学时)、传染与免疫(2学时)、结束语(2学时) 章节进行;进行课堂讨论之前,教师事先对课堂讨论的内容和具体过程进行充分的考虑,预测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并及时进行答疑和解决;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把握讨论的要求事先告诉学生, 要求学生遵守规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课堂讨论后,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
本课程自学内容的量应不少于理论教学时数的20%,主要安排在各章节中有关背景资料和易于理解的内容上,自学不占上课学时,目的是:“开卷有益”,学生进行自学前,教师应下发自学提纲或有关思考题,并进行必要的检查。
平时作业量应不少于25学时,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要布置一定量的课堂讨论或阅读微生物学名著、撰写读书报告制作PPT等,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科学素养。
五、教学方法
实行模块式教学,即将整个课程按照上述内容结构划分为绪论、结束语及十个单元,每个单元再由理论授课、自学、课堂讨论交流等方式构成。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音像教材(磁带、光盘)、课件(包括主讲老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用E-MAIL、BBS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10%、课堂讨论和出勤占30%、闭卷考试占6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2版,ISBN:7-04-01111-6。
阅读书目:
1. 沈萍主编,《微生物学》(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版,ISBN:7-04-019690-5。
2. 黄秀梨主编,《微生物学》(第二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ISBN:7-04-012175-1。
3. 魏保生主编,《医学微生物学笔记》,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ISBN:7-03-016081-9。
5. 夏立秋主编,《微生物学教学与科学研究进展》,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ISBN:7-03-016260-9。
6. 陈声明主编,《微生物学研究技术》,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ISBN:7-03-016807-0。
7. [美]D.C.赫什, [美]N.J.麦克劳克伦, [美]R.L.沃克 原著 ;王凤阳, 范泉水译《兽医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原书第二版,ISBN:978-7-03-019020-8。
8. 陆承平主编,《兽医微生物学》(第四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8月第4版,ISBN:978-7-10-911720-4。
9. Moselio Schaechter 主编,高福,黄力,谭华荣编译《微生物学案头百科》,Elsevier 英文原版名作中文导读系列,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ISBN:7-03-016711-2。
10. 闵航主编,微生物学(MicroBiology),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系列教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ISBN:7-30-804070-4。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所有管理类课程的前导课,各章应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对管理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把握。
八、说明:
1. 课堂发言与讨论的规则:
•为了提高发言效率,发言者事先应制作多媒体;
•每组发言限制在10分钟之内,超过10分钟,请自动下台;
2. 讨论评价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