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间带生态学(Intertidal Ecology)
课程名:潮间带生态学(Intertidal Ecology)学分:1学时:16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选修课
开课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所属基层教学组织:
曾任课教师:
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生命学院有关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教育选修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潮间带的基础知识和生态规律,运用生态学原理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操,树立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二、课程简介
潮间带是海洋和陆地的交汇地带,是地球上环境变化最剧烈的区域,也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在这里生物与环境间的生态关系得到了最典型的体现。本课程主要讲述潮间带自然概况、潮间带生物群落组成、潮间带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人类对潮间带环境及生物的影响以及海洋生物自然保护区等内容。
三、教学内容
images/1804416.JPG
四、教学基本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清楚与本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以及进行相关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通过学习理解潮间带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通过教学互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安排1次讨论课,内容为近年国内外潮间带区域的典型生态案例分析。
安排1次录像教学,在第3次课时放映,内容为中国海洋及海岸带自然概况、人文特征等有关方面的内容介绍。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ppt课件)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安排2课时的录像片(中国海洋之旅)观摩。结合课堂讨论,布置1次课程论文作业。
开卷考试,考试范围为课堂讲授内容
总成绩:平时(出勤15%、作业10%、课堂讨论15%)40%、考试6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沈国英等,海洋生态学,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
阅读书目:
冯士筰等,海洋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宁修仁等,海湾生态系统观测方法——野外试验站(台)观测方法丛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邵孝侯等编,生态学导论,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张宏声编,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概要,海洋出版社,2003。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在先修动物学、植物学或水生生物学等课程基础上选修本课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