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具理论与设计学(Theory and Design of Fishing Gear)
课程名:渔具理论与设计学(Theory and Design of Fishing Gear)学分:3学时:48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基础必修课
开课学院:海洋科学学院所属基层教学组织:
曾任课教师:
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海洋渔业专业本科生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海洋渔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是渔具渔法学、渔具材料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延续和深入。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渔具理论的有关理论知识,掌握主要渔具(刺网、拖网、围网等)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海洋渔业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把鱼类行为、渔具基础理论和各种渔具的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海洋渔业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鱼类在渔具作用范围内的行为习性,能借助网具模型水槽实验等手段分析研究网具的性能,能掌握刺网、围网、拖网等主要网具的设计原理及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渔具理论的研究和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鱼类在渔具区内的反应行为(4学时)
主要内容: 鱼类对运动渔具的行为反应;鱼类对定置渔具的行为反应。
学习要求:了解鱼类对运动物体的行为反应机制;掌握鱼类对围网、拖网和鱿鱼钓等运动渔具的反应情况;了解鱼类对静止物体的行为反应机制;掌握鱼类对刺网及其他定置渔具的反应情况。
自 学:鱼类对围网渔具的行为反应;鱿鱼对钓渔具的行为反应;潮流速度对鱼类行为反应的影响;影响刺网渔获率的其他因素。
作 业:查找一种可用拖网捕捞的经济鱼类的行为学特点和网具特点;
查找一种可用刺网捕捞的经济鱼类的行为学特点和网具特点。
第二章刺网设计理论(6学时)
主要内容:刺网受力分析;网目尺寸选择;刺网网线材料、粗度和颜色选择;缩结系数的选择;网片尺寸的确定和耗线量的计算;主要纲索的选择;浮沉力配备。
学习要求:了解网具诸参数对网具性能的影响;掌握网目尺寸的选择方法;了解刺网网线的材料、颜色选择;掌握刺网粗度选择方法和缩结系数的计算方法;掌握网片尺寸的确定和耗线量的计算方法;掌握刺网主要纲索的选择方法;掌握浮沉力的计算方法。
自 学:刺网的结构、装配、作业原理、捕捞技术等;鱼刺入网目时鱼体受力分析;网片受力分析;刺网网线常用颜色的种类及选择;叉纲的选择。
课堂讨论:刺网设计需要确定哪些主要参数
作 业:练习中上层流刺网浮沉力的计算方法;练习带网纲选择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拖网设计理论(12学时)
主要内容:拖网渔具设计的一般程序;渔船拖力的估算;拖网网型选择;拖网主尺度的确定;拖网网目长度和网线粗度的选择;拖网线型及渔具性能的关系;缩结系数的选择;浮沉力的配备;拖网作业性能的评估;拖网阻力的估算;曳纲长度和粗度的选择;网板设计与计算。
学习要求:了解我国拖网渔具设计的一般程序;掌握渔船拖力的估算的一般方法;了解我国渔业企业所使用的主要网型;了解国外渔业企业所使用的主要网型;了解网目长度对网具阻力的影响;掌握网具线面积系数的计算公式;了解拖网线型与渔具性能的关系;掌握缩结系数的计算公式;掌握浮力及沉降力的确定方法;掌握拖网贴底性能的校核;掌握曳纲长度和粗度的确定公式;掌握拖网阻力的估算的常用公式;掌握网板主尺度的确定方法;掌握网板设计的程序。
自 学:渔船推进装置的功率传递过程;我国国有渔业企业所使用的主要网型;我国集体渔业企业所使用的主要网型;国外渔业企业所使用的主要网型;网板支架结点的确定。
课堂讨论:拖网贴底性能的校核及其应用。
作 业:练习网具的线面积系数的计算公式;练习拖网配纲的计算;练习浮力确定的计算公式。
第四章围网设计理论(6学时)
主要内容:围网长度的确定;围网高度的确定;围网缩结系数的确定;浮沉力配备;围网网目尺寸的选择;网线和网片材料;围网主要纲索的确定;收缔部分的选择;围网设计程序。
学习要求:掌握围捕起水鱼群网长的确定方法;掌握灯诱和瞄准捕捞网长的确定方法;掌握围网高度的概念、影响因素;掌握围网高度的确定方法;掌握确定网目尺寸的方法;掌握围网对网材料的要求及粗度的确定;掌握括纲受力分析;掌握括纲张力估算;掌握环纲的选择;掌握围网设计的一般程序。
自 学:决定捕起水鱼围网长度的方法;围网高度的三种表达方式;影响围网高度的因素;环纲的选择及围网设计程序。
作 业:围网高度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第五章 张网设计计算(4学时)
主要内容:张网网图核算;沉石和沙囊的固定力计算;锚碇的固定力;张网网口浮升装置。
学习要求:了解张网网图核算;了解沉石和沙囊的固定力及锚碇的固定力;掌握桩的计算。
自 学:张网网口浮升装置。
第六章 钓渔具设计与钓具技术(4学时)
主要内容:沿绳钓干线的形状;手钓干线的形状;干线段自重产生的干线张力;鱼上钩后的干线张力;钓机起钓时的干线张力;干线强度和直径;沿绳钓的渔获量;沿绳钓不同钓钩渔获性能的差异。
学习要求:了解钓具设计计算;了解钓具的研究方法
自 学:沿绳钓干线的形状;手钓干线的形状。
第七章 渔具课程设计(4学时)
主要内容(一):拖网课程设计(2学时)1、前言中(概论)对国内外拖网生产、科研、教学等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对解决问题提出简单的思路。2、对母型网的分析全面、提出存在的弊端,结合本次设计背景和渔场、资源条件提出改进意见3、根据动力相似原理,结合设计背景、条件设计新型拖网,步骤完整,方法正确,修正得当。4、配纲选用的数值范围尽量符合设计条件,配纲步骤完整,方法正确,修正得当。校纲结果基本符合设计条件中资源和渔场等设计条件的要求。5、结果和讨论部分较完整和全面,对本次设计进行简要的总结,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对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提出今后的改进完善的设想。
要求:了解拖网设计全过程,初步掌握拖网设计具体操作。
自学:拖网设计实例。
主要内容(二):刺网课程设计(2学时)。与拖网类同。
要求:了解刺网设计全过程,初步掌握刺网设计具体操作。
自学:刺网设计实例。
四、教学基本要求
课程教学从教学大纲入手,根据海洋渔业的产业特征改变、海洋渔业渔具渔法的变化,教学手段不断增加新的内涵,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讲的满堂灌的方式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对渔具设计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在重点和难点内容上进行详细讲述;理论联系实际的启迪式教学方法,通过必要的模型展示、讨论、观摩水槽试验等,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采用电脑多媒体CAI课件等辅助教学。
讨论主要在刺网、拖网渔具设计等章节进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指导教师向每组派发渔具设计命题;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提示,启发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过程结束后,每组撰写一份讨论报告,于课后交于教师汇总。
本课程鼓励学生自学,自学内容占总授课内容的30%左右,主要为各章节有关背景资料和易于理解的内容;教师将自学部分的授课教案给予学生,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在次节课上提出并由教师解答。
本课程作业包括平时作业和期末课程设计作业。平时作业是指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教师布置的相关题目,包括概念论述题、计算题等;期末课程设计作业是指以组为单位进行的渔具设计报告。两部分作业由教师批阅打分,计入学科总成绩。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讨论、上机、现场讲授、自学为辅。教师应尽量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研究,尤其是对典型种类的渔具进行设计的积极性。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黑板板书、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在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具体设计部分通过CAI课件、录像、参观渔具模型试验等方式,加深理解,也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
成绩评定采用考查方式,采用分组设计、写小论文、课堂答辩、口试和笔试等形式,侧重考察学生知识掌握与能力提高程度。更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总评成绩:期末课程设计占60%、课堂讨论和出勤占20%、平时作业占2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渔具理论与设计学》许柳雄 中国农业出版社
阅读书目:
1.《渔具力学》 周应祺 中国农业出版社
2.《渔具渔法选择性》 孙满昌 中国农业出版社
3.《渔具与渔法学》 崔建章 中国农业出版社
4.《渔具材料与工艺》 钟若英 中国农业出版社
5.《渔业资源与渔场学》陈新军 海洋出版社
6.《渔业资源评估》 詹秉义 中国农业出版社
7.《海洋学》 唐逸民 中国农业出版社
8.《海洋渔业技术学》 孙满昌 中国农业出版社
9.《海洋渔业生物学》 邓景耀 中国农业出版社
10.《水产资源学》 费鸿年 中国农业出版社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海洋渔业专业各渔具渔法类课程的理论和时间的综合应用,是渔具渔法学、渔具材料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延续和深入,使学生对渔具渔法的学习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把握。
八、说明:
1. 讨论课程设置:
班级就同一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公布一个命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下讨论,并准备ppt。讨论课每组发言在10分钟内,最后各组对不同观点进行讨论,并撰写讨论报告。
班级就不同问题进行讨论:上课时教师向每组派发不同命题,进行15分钟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并撰写讨论报告。
2. 参观课程设置:
本课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利用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水产大学和东海水产研究所共建)的模型试验水池进行现场讲解、和学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