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仙 发表于 2013-1-30 15:16:07

渔具材料与工艺学(Fishing Gear Materials and Net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课程名:渔具材料与工艺学(Fishing Gear Materials and Net Construction Techniques)学分:2学时:32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选修课
开课学院:海洋科学学院所属基层教学组织:
曾任课教师:
        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方向选修课。基本任务是讲授渔具材料的种类和主要物理机械性能、渔具装配工艺及其有关理论计算,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科学的分析、合理地选择制造渔具的材料,并能正确地运用各项渔具装配工艺技能,正确地装配渔具,以延长渔具的使用寿命,提高渔获效率并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由渔具材料和渔具工艺两部分内容组成,主要讲授渔用纤维材料、网线、绳索、浮子、沉子及其他属具、网片、渔具装配工艺基础知识,同时安排7个课时的实验。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网片编结、网片剪裁和网片缝合等各项理论计算和工艺技能。
三、教学内容
(一)课堂理论教学
绪论(1学时)
第一章        渔用纤维材料(2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渔用合成纤维材料的基本形态,了解合成纤维材料的主要特性;掌握渔用纤维材料的细度指标及其相互间的换算;了解常用渔用合成纤维材料的鉴别方法。
重点:熟练掌握纤维材料细度指标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各指标间的相互换算。
第一节        渔用纤维材料的种类
一、        植物纤维
二、        合成纤维
第二节        合成纤维的基本形态
一、        连续纤维
二、        纺织纤维
三、        单丝
四、        裂膜纤维
五、        网线所使用的纤维形态
第三节 合成纤维的主要特征
一、        合成纤维的结构特征
二、        纤维和单丝的细度
三、        合成纤维的共性
四、        各类渔用合成纤维的主要特性
第四节        合成纤维的一般鉴别方法
一、        一般说明
二、        外观检验
三、        浸水试验
四、        燃烧试验
五、        溶解试验
六、        熔点试验
七、        红外光谱法
第二章        网线(3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网线的种类,粗度和标识方法;掌握不同材料、不同粗度、不同结构网线的主要机械物理性能及其在网渔具中的使用性状;网线在不同工况下的使用性状。
重点:网线的粗度指标、网线的标识、网线捻度与各项物理机械性能的关系、网线各项物理机械性能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一节        网线的种类和结构
一、        单丝
二、        捻线
三、        编线
第二节        网线的粗度和标识
一、        网线的粗度
二、        网线的标识
三、        捻度
第三节        网线的主要物理机械性能
一、        沉降性
二、        吸湿性和吸水性
三、        网线拉伸时的断裂特性
四、        延伸性
五、        疲劳强度
六、        柔挺性
七、        耐磨性
八、        耐侯性
第三章        绳索(2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绳索的种类和结构;重点掌握绳索的粗度和捻度指标;掌握绳索的规格和检验方法;掌握几种常用结形的制作防范和钢丝索眼环的制作。
重点:绳索的结构、标识;绳索的结接方式。
第一节        绳索的种类和结构
一、        绳索的种类
二、        绳索的结构
三、        绳索的标识
第二节        绳索的性能
一、        绳索的物理机械性能
二、        绳索的使用性能
三、        环境因子对绳索性能的影响
四、        对绳索性能的选择
第三节        绳索的使用和保养
一、        纤维绳索的使用和保养
二、        钢丝绳索的使用和保养
第四节        绳索的结接技术
一、        绳索结接应用的工具
二、        绳索一端的作结
三、        绳与绳间的连接
第四章        浮子、沉子及其他属具(1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浮力和浮率,沉降力和沉降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了解各种属具及其在渔具中的一般使用。
第一节        浮子
一、        浮子浮力的计算和测定
二、        浮子材料和形状的选择
三、        浮子耐压性能的测试
四、        浮子标识
第二节        沉子
一、        沉子的沉降力及其测定
二、        沉子材料的形状的选择
第三节        渔具的其他属具
一、        卸扣
二、        转环
三、        套环
四、        绳夹
五、        扣绳器
六、        套绳器
第五章        网片(13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网片的种类、结构,网目测量的方法,掌握手工编织网片技术,增减目网片的计算;网片剪裁的基本知识,网片对称剪裁、联合剪裁的计算和网片有关参数的计算;掌握网片非对称剪裁的计算方法;掌握网片缝合比的计算;掌握网片修补及缝合技术;掌握网片质量的计算。了解网片的强度、质量、测试方法和网片的后处理技术。
重点和难点:网片的剪裁与网片形状、网片目数的关系;网片对称剪裁斜率、剪裁循环的确定与计算;网片联合剪裁计划的拟订。
第一节        网片的结构和种类
一、        网片结构
二、        网片种类
三、        网目尺寸和网片尺寸
四、        网片标识
第二节        网片强度、网结牢度和质量
一、        网片强度
二、        结牢度
三、        网片质量
第三节        网片的编织
一、        网片的机器编织
二、        网片的手工编织
三、        网片的增、减目
第四节        网片的后处理
一、        合成纤维网片的定型
二、        网片的上色
三、        网片的树脂处理
第五节        网片剪裁的基本知识
一、        网片剪裁的形式和方法
二、        剪裁与网片形状的关系
三、        剪裁与网片目数的关系
四、        剪裁斜率与剪裁循环
第六节        网片的对称剪裁和非对称剪裁
一、        网片对称剪裁的定义
二、        网片剪裁边的特点分析
三、        网片对称剪裁的排列
四、        网片非对称剪裁的计算
第七节        网片实际目数的计算和剪裁计划的拟定
一、        梯形网片底边目数的计算
二、        网片剪裁计划的拟定
第八节        网片剪裁循环与增减目周期的关系
一、        剪裁循环与侧边增减目的关系
二、        剪裁循环与直增减目周期的关系
三、        剪裁与复合增减目网片的关系
第九节        网片缝合与补强
一、        网片缝合
二、        网片补强
第十节        网衣的修补
一、        网片破洞的编补法
二、        网衣破洞的嵌补法
三、        网衣损坏严重时的修补方法
第六章        渔具装配工艺基础(3学时)
教学目标:理解网片缩结的意义,掌握网片缩结的计算和应用,了解网具纲索的组成及一般装配方法。
重点:网片缩结与网片面积的关系;缩结系数的计算。
第一节        网片的缩结
一、        网片缩结的表示方法
二、        缩结与网片面积的关系
三、        缩结与网片张力的关系
四、        缩结的特殊应用
第二节        网衣和纲索装配的一般形式
一、        直扣式
二、        水扣式
第三节        上、下纲部分的构成
一、        上纲部分的构成
二、        下纲部分的构成
(二)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内容概况:作为对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本课程就渔具材料部分的内容开设实验课程内容,包括纤维材料的识别,网线的各项物理机械性能。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不同材料、不同结构网线机械物理性能的差异,加深对网线结构和网线性能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了解网线性能测试的一般步骤、方法、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材料的初步分析。
实验报告要求:每位学生在完成实验课后必须根据本人所做工作和实验项目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不得抄袭其他同学或同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必须按照实验报告的格式书写;要求整洁、规范;图表处理应在计算机上完成;报告应如实、详细说明材料、仪器设备使用情况、操作步骤,记录完整的实验数据,不得任意篡改实验数据,并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
主要仪器设备:捻度计、天平、强力试验机、网线磨损测试机。
实验指导书名称:自编。
实验项目一览表
images/2403501.JPG
四、教学基本要求
    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及目的,本课程重点讲述渔具工艺部分的内容,包括网线(第二章)、网片(第三章)、渔具装配工艺基础(第六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渔具制作工艺的理论计算,包括网片剪裁缩结的理论计算、网片和纲索的装配。教师必须对基本概念进行详细的阐述,同时本课程所涉及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一定的说明;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重要术语用英文单词标注。
    学生应发挥充分的自学能力,在课余加强自学,查阅本课程相关的资料(包括网站、文献、标准),拓宽知识面和对课程前沿知识的了解;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课程作业,以便对本课程的理论计算部分内容能够熟练应用和掌握。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材料部分主要通过理论讲解、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和上实验课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领会和理解;工艺部分实践性强,主要通过课堂讲解和示范操作、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和安排单项工艺实习的方法加以解决,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10%、实验占10%、课堂讨论和出勤占10%、闭卷考试占7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1.钟若英等.渔具材料与工艺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2. 姜在泽等.渔具材料与工艺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3. 魏丽萍. 中国农业标准汇编 渔具与渔具材料卷,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
4. 吴宏仁等. 纺织纤维的结构和性能,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5.
5. 本多胜司. 渔具材料,恒星社厚生阁,昭和56年.
6. Klust.G. Netting materials for fishing gear, FAO Fishing Manuals, Fishing New(Books) Ltd , London, 1982.
7. Klust.G. Fibre ropes for fishing gear, Ibid.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海洋渔业技术学”、“渔具理论与设计学”、“渔具装配工艺实习”、“海上生产实习”等课程的先修课。
八、说明:
    为适应课程改革要求,本课程从原来的45学时缩减为32学时,根据教学需要及与后续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主要讲述渔具工艺学的内容,渔具材料部分的课堂授课学时进行压缩,但实验教学课时保持不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渔具材料与工艺学(Fishing Gear Materials and Net Construction Techniq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