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仙 发表于 2013-1-30 13:03:18

生物化学(2)(Biochemistry)


        课程名:生物化学(2)(Biochemistry)学分:4学时:64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基础必修课
开课学院:食品学院所属基层教学组织:
曾任课教师:蒋霞云(副教授)王晓辉(讲师(高校))
        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
    主要向学生传授了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体重要物质代谢的基本途径、主要生理意义、基因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基因表达调控的概念。为学生学习其他基础课、专业课乃至毕业后的继续教育打下基础。
二、课程简介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的科学,是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及其他生命科学专业和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现代的生化理论和技术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当今生物化学越来越多的成为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它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1)
【教学要求】
1.熟悉生物化学的含义、主要内容和发展。
【教学内容】
1.生物化学的含义、任务和主要内容。
2.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   糖类化学(1)
【教学要求】
1.掌握重要单糖、双糖的结构和性质以及糖类的生理功能。
2.熟悉多糖的结构和主要性质。
3.了解糖的分类、构象和杂多糖。
【教学内容】
糖的概念,分类和生理功能。
1.单糖的结构与性质:
(1)单糖结构:葡萄糖的旋光性、开链结构、环状结构和构象。果糖、半乳糖、核糖和2—脱氧核糖的结构。
(2)单糖(以葡萄糖为例)的主要理化性质(氧化、还原、成苷和脂化反应)。
2.低聚糖一双糖(麦芽糖、蔗糖和乳糖)的结构和还原性;细胞膜上寡聚糖链。
第三章脂类化学(1)
【教学要求】
1.掌握脂类的生理功能、脂酰甘油(脂肪)的结构和主要性质。
2.了解磷脂、胆固醇和类固醇激素的结构和作用。
3.了解神经鞘脂类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
   1.脂类的分类和生理功能。
2.脂肪酸与前列腺素、血栓素和白三烯。
3.甘油脂类:
      (1)脂酰甘油的结构和主要性质。
      (2)磷酸甘油脂:卵磷脂、脑磷脂。
         4.神经鞘脂类:神经鞘磷脂、脑苷脂和神经节苷脂。
         5.类固醇:胆固醇及胆固醇脂、胆酸和类固醇激素。

第四章蛋白质化学(11)
    【教学要求】
   1.掌握蛋白质的组成和分子结构。
   2.掌握蛋白质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与理化性质。
   3.熟悉蛋白质的分类,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体内重要的活性肽。
【教学内容】
1.蛋白质概述:
(1)蛋白质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2)蛋白质的分类。
   2.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2)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一氨基酸:结构、分类和理化性质。
   (3)肽键和肽。
   (4)体内某些重要的活性肽。
   3.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多肽链的基本结构。
   (2)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二、三、四级结构)。
   4.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呈色反应,紫外吸收特征,两性电离和等电点,大分子性质。
   5.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
   (1)一级结构与功能关系
   (2)空间构象与功能关系。
第五章核酸化学(4)
   【教学要求】
   1.掌握核酸的化学组成,DNA的分子结构及其生物学作用。
   2.熟悉RNA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其生物学作用。
   3.了解体内某些重要核苷酸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及核酸的分子杂交。
   【教学内容】
   1.核酸的概述(分类和生物学意义)。
   2.核酸的分子组成:戊糖、碱基、核苷和核苷酸。
   3.核酸的分子结构:
   (1)核酸分子中核苷酸之间连接的方式。
(2)DNA的分子结构。
   (3)RNA的种类和分子结构。
   4.核酸的理化性质。
5.体内某些重要核苷酸结构和生理功能。
   
第六章酶(8)
   【教学要求】
   1.掌握酶的化学本质和分子结构,酶催化反应的特点与机制。
   2.熟悉酶促反应动力学,酶与医学关系。
   3.了解酶的命名、分类和活性测定。
   【教学内容】
   1.酶的概念和分子结构:
   (1)酶的概念。
   (2)酶的分子组成。
   (3)酶的活性中心。
   2.酶催化反应的特点与机制:
   (1)酶促反应的特点。
   (2)酶促反应的机制。
   3.酶促反应动力学:温度、pH、酶的浓度、底物浓度、激活剂和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4.酶的命名、分类和活性测定。
第七章 维生素(4)
    【教学要求】
    1.熟悉维生素的概念、分类、各种维生素的作用及缺乏病和B族维生素与酶的辅助因子的关系。
    2.了解各种维生素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主要来源、缺乏病以及引起维生素缺乏病的原因。
    【教学内容】
    1.维生素概述:
    (1)维生素的概念和特点。
    (2)维生素的分类和命名。
    (3)维生素缺乏病,引起缺乏病的原因和维生素的毒副作用。
    2.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C的化学结构、主要来源、尘化功能和缺乏病。
第八章生物氧化(4)
    【教学要求】
    1.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呼吸链和能量代谢。
    2.了解其他氧化体系的意义。
    【教学内容】
    1.生物氧化的概念、特点和方式。
    2.呼吸链的组成与呼吸链传递体排列.
    3.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种类,生成、转移、储存和利用。
4.其他氧化体系:微粒体氧化体系;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

第九章 糖代谢(9)
    【教学要求】
    1.掌握血糖,糖在体内代谢的主要途径及其生理意义。
    2.熟悉糖的消化吸收和糖尿病的生化机制。
    3.了解其他单糖的代谢、糖代谢紊乱和糖代谢实验。
    【教学内容】
    1.糖类的消化和吸收。
    2.糖的氧化分解:
    (1)糖的无氧分解、糖酵解的主要过程和生理意义。
    (2)糖的有氧氧化:主要过程和生理意义。
    (3)戊糖磷酸途径:简要过程和生理意义。
    3.糖原的合成、分解和糖异生作用的主要过程和生理意义。
   
第十章 脂类代谢(4)
    【教学要求】
    1.掌握脂肪酸的氧化代谢、酮体的代谢途径。
    2.熟悉脂类的消化吸收,脂肪酸的合成代谢。
    3.了解磷脂、胆固醇的代谢。
    【教学内容】
    1.脂类的酶促水解
    2.脂肪的分解代谢
    3.脂肪酸的降解及转化
    4.脂肪的合成代谢
    5、磷酸的代谢
    6、胆固醇的代谢
   
第十一章蛋白质代谢(3)
    【教学要求】
    1.掌握氨基酸的一般代谢途径。
    2.熟悉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3.了解支链氨基酸的代谢,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
    【教学内容】
    1.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2.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1)脱氨基作用:氧化脱氨基作用、氨基转移作用和联合脱氨基作用(与谷氨酸氧化脱氨联合、与嘌呤核苷酸循环联合)。
    (2)氨的代谢:来源、转运和去向:尿素生成。
    (3)α—酮酸代谢:重新合成氨基酸;转化成糖或酮体、氧化供能。
    (4)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组胺;5—羟色胺;多胺等。
    4.一些氨基酸的特殊代谢。
    (1)一碳单位的代谢:种类和生成;相互转变。
    (2)含硫氨基酸的代谢;蛋氨酸、半胱氨酸。
    (3)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
(4)支链氨基酸的代谢。

第十二章 核苷酸代谢(0)
    【教学要求】
   1.了解嘌吟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原料,嘌吟核苷酸的分解代谢终产物及临床意
义。
   2.了解核苷酸的代谢途径和抗代谢物。
【教学内容】
1.嘌呤核苷酸的代谢。
(1)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2)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2.嘧啶核苷酸的代谢。
(1)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2)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3.抗代谢物对嘌呤、嘧啶核:苷酸的抑制作用。
第十三章    核酸的生物合成    (8)
【教学要求】
1.掌握DNA的复制、反转录和RNA转录中基本概念;PCR原理与过程。
2.熟悉复制、反转录和转录的过程。
3.了解DNA重组与限制-修饰系统
【教学内容】
1、DNA的生物合成
⑴.DNA的半保留复制
⑵DNA复制起点和方向
⑶.原核细胞DNA的复制(DNA指导下的DNA合成)
⑷.反转录作用(RNA指导下的DNA合成)
⑸.DNA的损伤与修复
⑹.细菌的限制-修饰系统
⑺.基因重组与DNA“克隆”
⑻.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与DNA扩增
2.RNA的生物合成
⑴转录(DNA指导下的RNA合成)
⑵原核细胞的转录
⑶真核细胞的转录作用
⑷转录过程的选择性抑制
⑸转录过程的“加工”
⑹RNA的复制(RNA指导下的RNA合成)
第十四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4)
【教学要求】
1.掌握基本概念
2.熟悉蛋白质合成过程
【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遗传密码、遗传密码特点
2.核糖体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3.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

第十五章代谢调节(2)
【教学要求】
1.掌握糖、脂肪、氨基酸三者代谢相互关系和酶结构调节。
2.熟悉激素作用的基本原理。
3.了解酶的数量调节。
【教学内容】
1.三大营养素代谢间相互关系。
2.细胞水平的调节:
(1)代谢途径的定位分布。
(2)调节方式:酶的结构调节(别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酶的数量调节。
3.激素水平的调节:
(1)通过质膜受体的调节:腺苷酸环化酶系;磷脂酰肌醇酶系。
(2)通过细胞内受体的调节。
四、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使学生了解近期生物化学中比较成熟的新进展
    2.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全面性与系统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音像教材(光盘)、课件(包括主讲老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用E-MAIL、天空网络教室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2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5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生物化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张楚富主编)
阅读书目:
1.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等编)
2.基础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郑集,陈均辉主编)
3.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Third Edition)
H.R.Horton, L.A.Moran, R.s.Ochs, J.D.Rawn,K.G.Scrimgeour
4.Biochemistry(Second Edition)
Reginald H. Garrett, Chaarles M. Grisham
5.生物化学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罗纪盛主编)
七、说明:
    1.为了学习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好的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方面的基础.
    2.为了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应适当开展课堂讨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生物化学(2)(Biochem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