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僖公二十三年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注释:
及于难:指骊姬之难。《左传》僖公四年,晋献公听信宠姬骊姬的谗言,逼死太子申生,公子重(chóng)耳、夷吾同时出逃。 蒲城:今山西隰县,重耳的封邑。 “保君父之命”二句:意思是我是靠了父王的命令才有了养生的俸禄,因此才得到众人的拥护。保,依靠。生禄,以采邑的赋税来养生的俸禄。得人,得到众人拥护。 有人:即“得人”。校:同“较”,较量,对抗。 其:表语气,还是……吧。奔:出逃。 狄: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 狐偃:重耳的舅父,字子犯。赵衰(cuī):字子馀。颠颉(xié):晋大夫。魏武子:名犨(chōu)。司空季子:一名胥臣。 廧咎(qiáng gāo)如:狄族的别种,隗姓。 叔、季:指排行。古人以孟、仲、叔、季排行。 诸:之于。公子:指重耳。 盾:即赵盾。 二十五年:指已经二十五岁了。 就木:进棺材。木,棺材。
原边注:
此篇以“重耳之及于难”句领起,用倒叙的手法集中叙写重耳逃亡的全过程。
流亡之初,重耳只是被动逃亡。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注释:
不礼:不以礼待之。焉:之,代词,指重耳。 五鹿:卫地,在今河南濮阳东北莎鹿城。 野人:乡下人。 块:土块。 天赐:上天的赐予。子犯认为土块是土地的象征,表示上天将赐予重耳土地,象征能回国当国君。 稽首:叩头。 妻(qì)之:把齐国宗室女儿嫁给他。 乘(shèng):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安之:安居于齐,不想走了。 从者:即跟随重耳逃亡的狐偃、赵衰一帮人。 桑下:桑树下。 蚕妾:养蚕的女奴。姜氏:齐桓公嫁给重耳的齐女。 四方之志:指远大的志向。 无之:重耳未参与策划离齐,因此不承认。 怀与安:眷恋享受,安于现状。 败名,败坏功名。 遣之:把重耳送出齐国。 骈胁:腋下肋骨连成一片。 欲观其裸:指想乘重耳裸身时看看。裸,裸体。 薄:同“迫”,迫近,靠近。 僖负羁:曹国大夫。 相国:做国家的辅佐之臣。 夫子:那个人,指重耳。 得志于诸侯:指称霸诸侯。 盍:“何不”的合音词。蚤:同“早”。贰:不同的态度。即表示一下与众不同的态度。 飧(sūn):晚饭。 反璧:表示不贪财。反,同“返”。
原边注:
重耳的成功,更多得益于手下大臣的智慧与力量。
再写重耳胸无大志,安于现状。
近人吴曾祺说:“季隗、齐姜、怀嬴及僖负羁妻,前后映带生情,以为章法,最有机趣。”(韩席筹《左传分国集注》引)
重耳“受飧反璧”,符合其“文而有礼”的特点。与前相比,其心态已悄然发生变化。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注释:
叔詹:郑大夫。 天之所启:指天所帮助的人。启,开,赞助。 三焉: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 其或者:其、或者,都是揣测副词。建诸:建立他,立他为君。诸,“之乎”的合音。 “男女同姓”二句:近亲通婚,子孙不会繁盛。蕃,繁盛。 姬出:重耳为犬戎狐姬之子,姬姓女所生。晋国是姬姓国,所以是同姓。 离:同“罹”,遭受。外:指逃亡国外。 不靖晋国:重耳虽逃亡国外,晋国内却不能安定。前面有晋惠公遭受韩原之败。 三士:指跟随重耳的狐偃、赵衰和贾佗。上人:超过一般人。 同侪(chái):同等地位。 其过子弟:那些来往经过郑国的晋国子弟。
原边注:
叔詹之言,意指重耳有天助。郑文公不听劝告,几年后在城濮之战时遭到晋文公的报复。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注释:
楚子:楚成王。 不穀:君王自称的谦辞。穀,善。 子女:指男女奴隶。 “羽、毛、齿、革”句:鸟羽、兽毛、象牙、牛皮这些物产楚国也很多。 “其波及晋国者”二句:意谓晋国有的只是你楚国流散到我国的而已。波及,流散到。 虽然:即使如此。 治兵:交战。 中原:即原中,原野之中,指战场。 辟:同“避”。三舍:一舍三十里,共九十里。 不获命:不能获得您退兵的命令。此指不能获得你的谅解。 鞭、弭:鞭,马鞭;弭(mǐ),不加装饰的弓。 属:手摸着。櫜(gǎo)、鞬(jiàn):箭袋和弓套。 与君周旋:即与你打一仗了。周旋,打仗的委婉语。 子玉:楚国大夫,时为令尹。 广:志向远大。俭:检束,指严于律己。 文:说话有文采。 肃:态度严肃。宽:待人宽厚。 能力:能为重耳效力。 晋侯:指晋惠公。无亲:参看前面《秦晋韩之战》一篇。 唐叔:晋国始祖,周成王弟弟。 其后衰者也:指晋国德泽久长,不会马上衰落。 将由晋公子乎:指将由重耳振兴晋国。 “违天”句:指杀了重耳是违背天意,必有大祸。
原边注:
重耳明知楚成王之意,故意不正面回答,更不承诺报答,在委婉中表示了强硬的态度。重耳于流亡中变得成熟,与晋惠公割地求得秦国帮助回国即位形成对比。
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
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注释:
怀嬴:秦穆公之女,原嫁给晋怀公,怀公逃归后,再嫁给晋文公重耳,又称文嬴。与焉:也在其中。 奉匜(yí)沃盥(guàn):主语是怀嬴。奉,同“捧”。匜,盛水的盘子。沃,浇。盥,洗。古人洗手,一人浇水,一人捧盘接水。 既而挥之:主语是晋公子重耳。既而,洗完之后。挥之,挥洒湿手,让怀嬴走开。此为轻率的不礼貌的行为。 匹:匹敌,相等。指地位相等。 何以卑我:凭什么以我为卑。指如此轻率地对待我。 降服而囚:脱去上衣,自囚以谢罪。 公:秦穆公。 衰:赵衰。文:有文辞,善交聘辞令。 赋:宴会上宾主都可以指定诗篇,让乐工演奏,称赋诗。《河水》:逸诗篇名。重耳以此诗表示对秦穆公尊敬。 《六月》:《诗经·小雅》篇名。《六月》是歌颂尹吉甫辅佐周宣王征伐的诗,秦穆公以此暗示将以武力支持重耳回国。 拜赐:拜谢秦穆公的好意。 降:退到阶下。 公降一级而辞:秦穆公下阶一级,表示不敢接受降拜的大礼。 佐天子者:《六月》是歌颂尹吉甫辅佐周宣王北伐的诗,所以称“佐天子者”。
原边注:
向怀嬴赔罪,说明重耳已具有政治家处理大国之间关系的清醒与理智。
《诗经·小雅·六月》首章:“六月棲棲,戎车既饬。四牡骙骙,载是常服。玁狁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经赵衰提醒,重耳从赋诗中明白了秦穆公的意图,故以大礼拜谢。
僖公二十四年 春,王正月,秦伯纳之,不书,不告入也。
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
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师退,军于郇。辛丑,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壬寅,公子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戊申,使杀怀公于高梁。不书,亦不告也。
注释:
纳之:派兵护送重耳回国。 “不书”二句:《春秋》经文没有记载这件事,是因为重耳回国之事没有向鲁国报告。 河:黄河。 “子犯”句:指子犯把一块玉璧交给重耳,表示自己要就此离开重耳。 负羁绁:指任仆役随从奔走。羁,马笼头。绁(xiè),马缰绳。巡于天下:逃亡的委婉说法。 亡:奔逃,此指离开重耳。 所:假设连词,如果。舅氏:舅父。有如白水:指河水发誓。 投其璧于河:表示取信于河神。 令狐:在今山西临猗西。 桑泉:在临猗东北。 臼衰(jiù cuī):在今山西运城。 甲午:二月无甲午日,恐记日有错。 晋师:指晋怀公的军队。庐柳:在临猗境。 “秦伯”句:此时晋国军队还是在晋怀公手里,公子絷到晋国军队中传达秦国命令,要他们退撤。公子絷,秦公子。如,前往。 郇(xún):在临猗西南。 辛丑:甲午后第七天。 壬寅:辛丑第二天。 入于晋师:晋军转向重耳,所以重耳能进入晋军中。 丙午:壬寅后第四天。 曲沃:晋国宗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东北。 丁未:丙午第二天。 武宫:晋曲沃武公之庙。晋国每位国君即位,都要先朝拜武宫。 戊申:丁未第二天。 高梁:在今山西临汾。
原边注:
子犯于重耳即将回国即君位时表示要离开,既是对重耳的考验,也是为重耳回国后处理的一系列事件张本。
在秦穆公的武力支持下,重耳迅速回到晋国。“朝于武宫”,说明他已经夺得政权。重耳即位时,已经六十二岁。
吕、郤畏偪,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三月,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秦伯送卫于晋三千人,实纪纲之仆。
注释:
吕、郤:吕甥(瑕甥)、郤芮,都是晋惠公旧臣。 公宫:晋侯的宫庭。晋侯:指重耳,此时已即君位,史称晋文公。 寺人披:寺人,即阉人,宦官,名披。 让:责备。 蒲城之役:指僖公五年,寺人披曾奉晋献公之命至蒲城追杀重耳。 一宿:一夜。此指住一夜后到蒲城。 女:同“汝”,你。 田:同“畋”,打猎。渭滨:渭水之滨。 三宿:是第四日。 中宿:第二宿后第三日。 夫袪犹在:意谓寺人披伐蒲城,重耳越墙逃走,寺人披斩得的重耳的一只袖管还在呢。袪(qū),袖管。 女其行乎:等于说你走吧。 知之:知道为君之道。 “若犹”二句:意谓你如果还不懂为君之道,还会有灾难。及难,赶上灾难。 君命无二:执行君命无二心。 唯力是视:即唯视力,尽自己能力之所及。 “蒲人、狄人”二句:意指杀一个蒲人或狄人,于我有什么不同?余何有,对我有什么关系呢? “今君即位”二句:意谓现在您当了国君,难道就没有像当年在蒲和狄那样的反对者吗? 置射钩而使管仲相:齐桓公和公子纠争位时,管仲奉公子纠之命射中桓公的衣带钩,后因鲍叔牙推荐,齐桓公又重用管仲。 易之:改变齐桓公的做法。 何辱命焉:何须你下命令。 刑臣:受过宫刑之臣,寺人披自称。 公见之,以难告:晋文公接见寺人披,寺人披报告了吕、郤的阴谋。难,指吕、郤焚烧公宫的阴谋。 潜会:秘密地会见。王城:秦地,在今陕西大荔东。 晦:月终之日。 不获公:因寺人披告密,晋文公躲过此难。 杀之:杀吕、郤二人。 逆:迎接。嬴氏:指怀赢。 纪纲之仆:管理门户之仆人。
原边注:
寺人披虽是个小臣(宦官),但其言辞井井有条。其中“又将及难”一句,颇能引起晋文公的注意。寺人披的这一番辩白,使晋文公由怨恨转为信任,从善如流,免除了一场灾难。
初,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其出也,窃藏以逃,尽用以求纳之。及入,求见。公辞焉以沐。谓仆人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居者为社稷之守,行者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国君而仇匹夫,惧者甚众矣。”仆人以告,公遽见之。
狄人归季隗于晋,而请其二子。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赵姬请逆盾与其母,子余辞。姬曰:“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请,许之。来,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
注释:
竖头须:竖,小臣;头须,人名。 藏(zàng):库藏,仓库。 “其出也”三句:意思是当年重耳逃亡时,头须偷走府库中的财物,全部用在设法让重耳回国这件事上。纳,接纳重耳回国。 入:指重耳回国。 辞焉以沐:晋文公以洗头为借口辞谢不接见。沐,洗头。 谓仆人曰:主语是竖头须。 沐则心覆:洗头时低头向下,心也向下,所以说心覆。 图反:考虑问题颠倒。 居者:留在国内的人。社稷之守:看守社稷。 羁绁(xiè)之仆:牵马的仆人。羁绁,马笼头和马缰绳。 其亦可也:意谓跟您逃亡的人和替您守藏奔走的仆役,这两种人都是一样的。其,指居者和行者。 仇:仇视。匹夫:普通人,指这些小臣。 遽:立即,马上。 二子:指伯鯈、叔刘。 妻赵衰:把女儿嫁给赵衰。妻(qì),作动词。 赵姬:重耳女儿。 子余:赵衰,字子余。辞:辞谢,指不同意接回赵盾和他的母亲叔隗。 “得宠”二句:意谓得到宠爱而忘记了旧人,还如何使唤别人? 才:有才干。 嫡子:当成正妻所生的儿子。 下之:居于赵盾之下。 内子:嫡妻,正妻。
原边注:
接见竖头须,说明晋文公能改变成见。
赵姬能够不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子争正位,而让位于叔隗和赵盾,在宗法社会的背景下,实难能可贵。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注释:
介之推:晋大夫,姓介,名推,曾跟随文公流亡。不言禄:没有提出要求赏赐。 弗及:指赏赐也没加给介之推。 无亲:无亲近之人。 主晋祀者:主持晋国宗庙祭祀的人。 二三子:那些人,指从亡者。 诬:欺骗。 “窃人之财”三句:意思是偷人家的财物,尚且叫他盗贼,何况贪天之功以为自己的力量呢? 义其罪:以其罪为义。即把罪恶当作正义的行为。 上赏其奸:在上的又对他们所做的坏事加以赞赏。 相蒙:相互欺骗蒙蔽。 谁怼:即怨恨谁。怼(duì),怨恨。 尤而效之:指明知他们是错的又去效仿。尤,过失,罪过。 不食其食:指不再接受他的俸禄。 使知之:让晋文公知道你的牢骚。 言,身之文也:意谓言辞是身体上的装饰。文,文饰。 隐:隐居。 是求显也:意谓把他的怨愤告诉晋文公,反而是去求得显达了。求显,求显达,求为人所知。 女:同“汝”。偕隐:一起隐居。 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东南。田:祭田。 旌:表扬。
原边注:
晋文公对随从流亡者论功行赏,却少了介之推。介之推则颇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度,“不言禄”,亦不“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且“隐而死”。唐人郭郧《寒食寄李补阙》诗云:“介子终知禄不及,王孙谁肯一相怜。”
“以志吾过”表现了晋文公知过能改的气度。
点评:
鲁僖公四年,晋献公听信宠妃骊姬之谗言,迫害太子申生,太子申生自缢身亡,申生之弟重耳、夷吾亦被逼出奔。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备尝艰辛,艰苦磨炼,最终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夺取政权,史称晋文公。本篇运用追叙之手法,从公子重耳出奔狄国写起,将十九年中晋文公重耳出奔、流亡、回国夺取政权,以及回国后赏善罚恶之史实集中载于僖公二十三、二十四年之中。流亡之初,重耳胸无大志,被动逃亡,但在经历了所到之国的不同遭遇,以及政治风云的磨炼之后,重耳逐渐成熟,并且能利用秦国的支持回国夺取君位。回国后处理的几件事情,又证明他足以成为强大晋国的中兴之主。全文叙事脉络清晰,人物形象丰满;通过一系列故事冲突,描绘出公子重耳的性格发展过程,塑造了一位砥砺成才的春秋霸主形象。本篇是《左传》中的名篇。其写法,实为后代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之滥觞。
作者:郭丹(解读)
出处:《左传(节选)》,袁行霈主编“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丛书(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版)
授权方: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