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1|回复: 0

曹丕《杂诗二首(其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11: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赏析:


萧统《文选》有“杂诗”一类,李善注曰:“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杂诗”大多是一些富有兴寄的游子思妇诗,今所存者以建安诗人之作为最早。此篇是一首游子思妇诗,写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浓厚抑郁的思乡情绪。其风格、情调和遣词都与《古诗十九首》相近,带有模拟性质。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以悲秋而抒发内心愁苦郁闷的心情,对后世诗人的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诗写游子,一开始便将主人公置于凄凉寂寞的漫漫秋夜:“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这种凄凉的深秋长夜,最容易引起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满腹忧愁和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次二句将笔锋转向了游子,写主人公因为强烈的怀乡思绪,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在愁思之中披衣起床,徘徊于户外。这“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徘徊”二句,明显化用《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篇“忧愁不能寐”一节。


“彷徨”以下八句,承接上文,写出户徘徊所见的景物。“忽已久”,写彷徨时间之长,也显示了主人公当时思乡的意痴情迷。“白露沾我裳”,暗示夜深后天气的寒凉,由于寒露的侵袭,惊断了客子的思绪,从而引起下文的“俯视”和“仰看”。曹丕写诗,善于通过视觉上下角度的变化,多方位地表现景物,并从而引起联想。这一俯一仰,极其自然和谐,毫无斧凿痕迹。“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二句,继续写“仰看”。“天汉”,指银河,“回西流”,写银河的方向,秋天傍晚时银河是西南指向,随着夜深而向西转移,现已转向正西,可见夜已深。“三五”,指天空稀疏的星斗,《诗经·召南·小星》有“嘒彼小星,三五在东”之句,朱熹《诗集传》说:“‘三五’,言其稀,盖初昏或夜将旦时也。”二句既是眼前景物,又暗示主人公彷徨之久,反衬出他长夜不寐的痛苦。“草虫”二句转写动物,“草虫鸣何悲”,写听觉,照应上文的“俯视”,“孤雁独南翔”句又一转,写视觉,照应上文的“仰看”,俯仰之间,所见所闻,无非都是令人伤心的景象。使主人公感到自身如一只失群的孤雁,无所归依,从而引出下文,直抒浓厚愁苦的思乡之情。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正面点明主人公强烈的思乡之情,诗中的一切感受皆由此而生发。末四句更具体写欲归不能的痛苦,暗用汉乐府《悲歌》中的“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之意,表现不得回归时肝肠寸断的痛苦。至此,主人公苦痛悲切的思乡之情达到了高潮,全诗也就在这断肠声中戛然而止。


本诗写得清丽自然而又缠绵悱恻,历来被认为是曹丕的代表作品。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说:“魏文帝诗如西子捧心,俯首不答,而回眸动盼,无非可怜之绪。倾国倾城,在绝世佳人,本无意动人,人自不能定情耳。”正是指此类诗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丁福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8-31 00:27 , Processed in 0.03739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