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3|回复: 0

司马光《客中初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11: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赏析:


这首绝句,陈衍在其选录评点的《宋诗精华录》中云“此诗元祐入相时之作”,其实非也。宋人蔡正孙的《诗林广记》收有此诗,题为《居洛初夏作》,诗下又附录《东皋杂记》的一则资料,亦云“温公居洛阳,作此诗”,因此,应为居洛之作,揆之诗意亦符。


诗中描写的是诗人在洛阳所见到的初夏景色。熙宁四年(1071年),诗人客居洛阳。编撰《资治通鉴》之暇,诗人常常喜欢观赏大自然的风光。初夏,雨后乍晴,天气清明而和暖。次句承“雨乍晴”,写南山远景。诗人住宅正对着南山,雨中望之,唯有一个模糊的轮廓。如今雨过天晴,再望之,便历历分明了。“转”,意谓由模糊而转分明,既写出了不同天气下的景物变化,又透露了他喜爱观赏美景的情趣。后两句诗描写眼前近景。柳絮,也叫“柳绵”。春尽夏来,枝上柳绵早已吹尽,故眼前没有因风起舞的柳絮;葵花却渐渐长成,因而唯见向日的葵花。


这首诗,远景(南山)与近景(葵花),虚景(柳絮)与实景(葵花),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境界恬静,吟毕能让人陶醉在这初夏清景中。然而,倘若以为这只是一首纯粹的写景诗,就未免与诗意隔一层。究其实,此乃是一首即景抒怀之作,真意在后两句之中。这就不能不说到诗人因何客居洛阳的问题。熙宁二年王安石实行变法,诗人和他政见不同,竭力反对,然而宋神宗支持王安石的主张。因而当神宗欲任诗人为枢密副使时,他坚辞不就,并于三年出知永兴军(治所在今陕西西安),又于四年退居洛阳,直到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方归京任职。此诗后两句所表达的便是诗人自己的志向。他说的是:我不是那随风飞扬的柳絮(因此自然不会人云亦云,随便附和王安石),我的一片忠贞之心,即便是在穷居洛阳之时,亦如一株向日的葵花,这也许是“物性固难夺”吧。这才是诗人真意之所在。不过此诗妙在诗人的心迹是巧借当前景色委婉含蓄地传达出来的,这就比直接表白更耐人寻味。


(周慧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8-31 08:26 , Processed in 0.04068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