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7|回复: 0

王禹偁《泛吴松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11: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赏析:


吴松江(今称吴淞江)又名吴江,即今流经苏州、上海等地的苏州河。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诗人第二次遭贬,“二年为吏住江滨”(《再泛吴江》)。浮沉的仕宦生活使作者对险恶、黑暗的官场产生了厌恶。这首诗正是诗人怀着“宦途日日与心违,人事纷纷任是非”(《言怀》)的心情,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求精神安慰的写照。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这是一幅有声的图画。夕阳西下,余晖斜照。茫茫江面上,晃晃悠悠地漂荡着一叶孤独无依的小船。“半日”,说明小船在江面上已经漂荡很久了,坐在船舱里的诗人看着从稀疏的芦蓬缝隙透出的日光,也知道天色已晚,时近黄昏。但是从那回荡在江面上的吟诵声中,我们知道此刻诗人既无意过江,也不急于返岸。这吟诵声在江面上,显得格外清晰,既无人唱和,也无人欣赏,是那样的孤寂,由此又可以知道船舱中除诗人外,别无他人。诗人为何独自一人久久泛舟江上?为何不返家?还要去往何处?


三四句,作者并不作正面回答。“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两句,写尽了诗人的孤独之感。那一只只曲颈对窗的鹭鸶,仿佛理解人情,通晓事理。它们静静地立着,不时伸头探脑窥视着船舱里的诗人,似乎在聆听诗人吟诵,伴着诗人泛舟。诗人于是忍不住要对它们倾诉衷肠了。诗人的“意”是什么呢?尽管这里没有对读者明说,但从他的遭遇中不难知道,这就是直道而行及“成败观千古,施张在四维”(《谪居感事》)的志向,“屈于身兮不屈其道,虽百谪而何亏”(《三黜赋》)的决心,以及“薄宦苦流离,壮年心已衰”(《春日官舍偶题》)的苦闷等。诗人的“意”是复杂的,而这里用“唯有”二字重重勾勒,则他人不知“我意”,不言而喻。愤懑之气、寂寞之心见于言外,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寻味余地。至此,读者先前心头的疑团也找到了答案:原来诗人在江上找到了自己的知音——鹭鸶,所以他留在船上,“半日孤吟未过江”,他是要把自己所有的“意”都尽情地对鹭鸶倾诉啊!“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冷斋夜话》)乍一看,如此写是不合情理的,但是这种写法正符合诗人此刻的心境。他越是写鹭鸶对他有情,就越反衬出人世对他的无情;越是写他对清高的鹭鸶的喜爱,越是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越是写他有鹭鸶为伴,就越是反衬出他孤寂的处境。这正是这首诗的“奇趣”之所在。


这首小诗,遣词用字平易简淡,状物抒情活泼生动。它出现在“因仍历五代,秉笔多艳冶”(《五哀诗》)的宋初,尤为难得,仿佛是姹紫嫣红中的嫩绿小草,朴素而饶有风韵,自然而颇见情趣,清新悦目。


(詹杭伦 沈时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1 15:16 , Processed in 0.03765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