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7|回复: 0

司马光《闲居》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11: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更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赏析:


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主持的变法达到高潮。司马光不满新法,但暂时又无力抗拒,于是从熙宁四年至元丰八年(1085年),退居洛阳,仅任“坐享俸给,全无所掌”(《乞西京留台状》)的闲散职务,经营小筑,专意著书。本诗即写这一时期的生活情景。


诗题曰“闲居”,但诗人笔下展示的生活场面却不是优游闲散,而是内外交困;诗人的心情也不是恬淡安详,而是抑郁不平。首句谈到过去与自己持同一政见的老朋友,都纷纷随风转舵,投靠了新贵,与自己断绝了过从往来。次句慨叹昔日宾客盈门的盛况不复存在,如今门庭冷落到了可以安置罗网捕捉鸟雀的地步。作者将自己在洛中的田庄名之曰“独乐园”,说明诗中描写的景况并非虚构。朋友如此冷淡,自己如此孤立,作者自然郁郁寡欢,衣冠也慵散不整。谁料家僮们又趁主人无心料理家务之机而大偷其懒,庭院不打扫,花草不修剪,致使一场春雨过后,野草蔓生,把大好的春光都淹没殆尽。这便是三四句描写的图景。


此诗内容与题目形成鲜明对比,因而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人情世态竟如此炎凉,“故人”僮仆皆如此势利,实在令人心寒齿冷!作者退居洛阳十五年,本是迫于形势;绝口不论时事,更非心甘情愿。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并未忘怀国事。诗中对趋炎附势的“故人”的谴责,流露出他对新法及其提倡者、执行者的不满;对滋生的野草的厌恶,说明了他对这种闲居生活的反感。他希图重返京师,剪除“野草”,整顿朝纲。然而,革新派得到神宗的支持,恰如仲春时节,天降霖雨,遍地野草,蓬勃生长。作者只好望“草”兴叹,借诗遣怀了。


这首诗自然朴质,明白如话。前三句带有议论,直抒胸臆,不假藻饰,末句以景作结。全诗虽仅四句,却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平易中有深致,浅显中见沉郁,显示了司马光作为一个“学者型”诗人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功力。


(詹杭伦 沈时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8-31 13:43 , Processed in 0.05678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