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9|回复: 0

短视频造假的动因:流量与利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4: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短视频造假现象频发归根结底是为了流量及利益。短视频制作者追求利益的做法,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受到行业扩张的刺激,通过策划、演戏“套路”网民,收割流量;另一种则属于铤而走险,在网络黑灰产业的链条里找寻猎物,诱导和欺骗获取利益。


行业推力:短视频行业急速扩张推动关联产业壮大,“反哺”造假需求


短视频行业的快速发展,催生出相关产业链并推动其走向火热,为摆拍造假提供便利。大量的短视频制作需求使得短视频剧本写作工作室、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摄影、编剧、制片等专业人士加入,使得以创意剧情为主要内容的短视频迅速走红。短视频平台也在发力:2019年,快手上线新功能板块“快手小剧场”,宣称将由专人对短剧创作进行垂直化和专业化的运营;2020年2月,抖音推出“百亿剧好看计划”,表示将根据播放量、点赞量等综合排名给予创作者奖励。据卡思数据今年3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不论是在短视频内容量上的占有率,还是在内容涨粉和广告投放上的效果,剧情号都处在前列位置。平台的操作和现实的数据都揭示出这样一个深层次逻辑,即短视频的算法推荐将内容故事性作为一条重要规则,主导着短视频作者的内容能否被看到以及被多少人看到。


推荐算法指引着流量的流向,在“流量思维”主导下,自然会有人不惜造假、造谣,甚至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作为新兴产业,低门槛的短视频创作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从业人员鱼龙混杂,但都不约而同地遵循着要吸引关注必须具备猎奇、刺激、有冲突、有逻辑等“潜规则”。换句话说,短视频平台上所谓的惊喜、愤怒、冲突、矛盾,其实多数都是策划的结果。MCN机构和网红们精准地抓住了网民的心理弱点,用充满痛点的社会话题去撩拨公众情绪,收割流量和热度。


流量吸引:短视频“流量富矿”吸引网络黑灰产业转移,衍生造假空间


互联网环境中,有流量就有利益,短视频作为当下的互联网经济新风口,必然会吸引网络流量中黑灰产业的跨平台转移,一些黑灰产业逐利者闻风而动,利用虚假短视频获取不当利益。“假靳东”事件发酵后,红星新闻等媒体调查发现,短视频账号交易已经发展出成熟的黑灰产业链条,不论是“产号”“养号”,还是销售、运营都分工有序、明码标价,背后有着专门的工作室操刀。比如,在短视频平台上注册大量仿冒账号,用猎奇标题、关注发红包等方式骗取粉丝点赞,这个过程叫“养号”。等到积累一定粉丝基础后就寻求变现,主要通过卖号、加挂广告挣取佣金、直播带货、微信导流推广等多种方式。据媒体报道,一个15万左右粉丝的账号最高可卖到9000多元,买家主要是直播带货或微商团队,像被“假靳东”视频欺骗的黄女士就购买了该账号推荐的不少商品。在非法利益的驱使下,还有不法分子将黑手伸向了缺乏辨识力的未成年人和中老年用户,甚至将其引导至其他平台进行网络诈骗。(文章节选自法制网《网络短视频造假现象研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5 12:10 , Processed in 0.03479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