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5|回复: 0

诵读科学经典 弘扬科学精神——追忆!你所不知道的“火星院士”万卫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2: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诵读科学经典,弘扬科学精神”——大家好,我们来自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星党支部,我是李娟,我是赵必强,我是乐会军,我是袁憧憬,我是何飞。今天,我们想要和大家分享《追忆!你所不知道的“火星院士”万卫星》(节选),2020年6月1日发表在《科学网》。


追忆!你所不知道的“火星院士”万卫星


5月20日晚上,一场暴雨毫无征兆地倾盆而下。21点38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火星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空间科学与行星物理学家万卫星因病抢救无效,与世长辞,年仅62岁。


悲伤逆流成河。大弟子丁锋又想起了4月底的那一天。当时万卫星刚刚拔掉呼吸机的管子,病情稍有稳定,气息还很微弱。丁锋去医院看他,他只轻轻说了句“7月份”,然后便是一声叹息。


丁锋没有接话。但他心里清楚,老师说的是中国火星探测器发射的日子。我们都知道他最想看到的就是火星探测器上天,可他从没说出来。他怕给大家留下心理负担。


万卫星的一生,虽然做了很多振奋人心的大事,但私下里却不是一个喜欢表露情绪的人。而如今这声淡淡的叹息,听起来是那样令人心碎。


一 继承衣钵


万卫星的生命在探测器上天的2个月前,戛然而止。对40多年的老友宁百齐来说,这令人扼腕的一幕,仿佛26年前的悲伤记忆在重演。


从大学时代起,宁百齐和万卫星就是同学,一起读书、工作,又一起从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来到北京。


1994年,万卫星和宁百齐一起陪同导师李钧院士出差。李钧因有心脏病史且身体不适,选乘了软卧车厢,两个学生则为节约经费坐在硬座。


晚上,广播突然响起:软卧车厢有乘客心脏病发。两人心知不祥,赶紧冲向导师的车厢,果然看到李钧已经深陷病痛之中。虽经尽力抢救,却依然回天乏术。


“李先生是64岁走的。可谁能想到,老万比他还年轻。”宁百齐声带哽咽。


当年李钧去世时,正是课题组发展的关键时刻。悲痛之余,万卫星扛下了老师未竟的事业,立志为中国的空间科学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2004年,由于学科调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时任所长丁仲礼和副所长朱日祥的邀请下,万卫星携整个团队来到北京,加入了地质地球所。


万卫星团队到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改造了当时岌岌可危的地磁子午观测台链。


北起漠河、南至三亚的地磁子午观测台链,是我国重大科学工程“子午工程”的重要依托平台,但由于缺少学科带头人,多年来发展得极为艰难。


特别是位于祖国最北端的漠河站,在最低温度可达零下50℃的苦寒之地,不仅需要有人值守,还时不时得派北京的工作人员去检测维修。


万卫星团队力挽颓势,改造出了具有地磁、中高层大气和电离层多种国际先进手段的空间环境综合观测子午台链,有力支撑了地质地球所地磁与空间物理学科的发展。


而后,万卫星又主持建设了三亚大型相控阵非相干散射雷达项目,立志为中国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空间探测设备;由他牵头重组的中科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也迅速成长为跻身国际前列的研究平台。


当然,还有举世瞩目的中国火星探测计划。


二 “天问”问天


4月26日,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来到解放军302医院。在万卫星的病床前,邵鸿告诉他,火星探测项目有名字了,叫“天问一号”。


万卫星露出了微笑。


两千多年前,屈原写下《天问》长诗。170多个问题,从天地初分、日月星辰,一路问到历史兴衰、苍生社稷。如今的中国科学家,终于要把那些凝聚着集体智慧的科学问题,递交到苍穹深处。


万卫星是湖北人,同屈原是老乡。他和屈原一样,为了向上天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而穷思极想。


当今的深空探测和行星科学,早已不满足于到星球表面去逛一逛、看一看。中国已掌握了把探测器送到火星上的技术,但飞上火星后,究竟应该做些什么,“问”些什么呢?


这正是万卫星作为首席科学家的职责所在:为中国的第一次火星探测计划,制定出一套既有技术可行性,又有科学突破性的探测目标——他知道,只有在真正科学目标的引领下,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行星科学强国之路。


2017年春天,万卫星把一份名单交给学生魏勇,让他联系这些人来地质地球所参加火星探测研讨会。魏勇一看名单,就愣住了:这些人的单位五花八门,既有国家航天局的,又有各个高校和科研单位的。


“万老师,我从来没见过哪个会是这么开的。您要达到什么目的呢?”


“我就是要尝试一下,看看科学家和工程师能不能坐在一张桌子上讨论!”


长期以来,深空探测领域都存在工程和科学“两张皮”的缺憾:工程师们研制设备和载荷,却不知道这些设备将要执行什么任务;而科学家们有想要探索的目标,却又不知道怎样通过设备实现。


终于,万卫星带领科学家,与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带领的工程师团队,在一张桌子上胜利“会师”了。


三 “卫星”飞旋


从2008年布局火星电离层研究开始,万卫星就像他的名字那样,成为一颗绕着行星飞转的“卫星”。在之后的短短10年间,包括万卫星在内的一批科学家发奋进取,实现了中国行星物理学从无到有的跨越。


2017年,中国首个官方行星物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万卫星担任主任。火星、水星、金星、木星、彗星、小行星……他描绘了一幅放眼数十年的中国行星探索路线图。


2020年1月12日,与病魔缠斗已久的万卫星作了人生最后一次学术报告《下一代金星探测》。看着讲台上的恩师,魏勇百感交集。10年前,万卫星也像这样组织了一场金星探测研讨会。


这两场会议的听众里,有不少是相同的面孔。万卫星曾笑称那是“梦开始的地方”。


中国的行星科学起步较晚,任务艰巨。即便万卫星这样一个行事平和、不疾不徐的人,心里也暗藏着一团急切的火苗。


万卫星在文章里写下了自己的忧急,“尽管中国仍未超过美苏在第一次探测热潮时的技术成就,但世界行星科学水平已经远超当年。这就决定了中国无法直接照搬任何国家的经验。”


“留给我们的时间很短,然而要走的路又很远。”


回到现实中,他继续像一颗卫星那样,围绕行星,昼夜飞驰。


直到病魔探出一脚,绊倒了他。


四 好人万卫星


自2017年起,短短半年,他暴瘦几十斤。没人意识到有什么异常。


消瘦、便血、频繁感冒……身体发出的警告却被一一忽视。每年4月例行的职工体检,他没顾上去;到9月份的院士集中体检时,肿瘤晚期的结果,震惊了所有人。


从那天起,这颗“卫星”的轨道发生了偏移。每隔一段时间,万卫星都要去做一次化疗。学生们自告奋勇地轮流送他去医院,但他稍稍有些精神时,还是会自己偷偷开车去。


就像认真工作那样,他认真地配合治疗、谨遵医嘱,然而2020年3月31日,他的病情出现了恶化。


入院后,这位“国宝”级别的科学家从未向医院和医生提出任何要求,从没询问过自己的病情,即便疼痛难忍,也只在医生问他是否需要止痛针时,默默地点点头。


手牵子午、目探火星、守地巡天、叩问青冥——如果万卫星是科幻电影里的主人公,不知会有多么炫目的人生。但生活中的他太平凡了,质朴的穿着、敦厚的性格,仅有的标志是弯弯的眉弓和笑眼。


五 死则又育


万卫星幼年丧父,母亲一个人把他和三个姐姐拉扯大。1977年恢复高考,他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赛中脱颖而出,跳出“农”门——历经无数艰难坎坷,终于成长为中国空间科学和行星物理领域不可多得的大家。


万卫星留下的遗憾,太多太多了。


如今,火星探测计划蓄势待发、三亚非相干雷达即将竣工,无数的蓝图待展,主帅却已不在。


斯人已去。万卫星梦想中的那条中国特色行星科学强国路,还好走吗?


“放心,一切都在正轨。”他的学生说。


“请放心,自有后来人。”他的同事说。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这是屈原《天问》的问题:月亮何德何能,消亡之后,又能化育新生?


过去数十年间,万卫星培养出了一支国际水准的年轻团队。地质地球所的“80后”研究员,有1/3来自他的团队。他的近百名毕业生,每人的方向都有所不同。


当学生们接过万卫星留下的旗帜时,发现早已是旌旗遍野,猎猎飘扬。


当初万卫星来到这个以固体地球物理为传统优势的研究所,开辟出空间科学与行星物理学的一片天空,地质地球所所长吴福元院士曾打趣他:“我们大部分人都在地上,而万老师在天上。”


“万老师在天上。”“万老师在天上。”“万老师在天上。”


这句话,于今念起,悲欣交集。


(朗诵文摘编自《追忆!你所不知道的“火星院士”万卫星》,原文作者:李晨阳 丁佳,朗诵人:李娟 乐会军 赵必强 何飞 袁憧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10 06:08 , Processed in 0.05192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