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3|回复: 0

诵读科学经典 弘扬科学精神——原始创新带动战略项目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2: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诵读科学经典,弘扬科学精神”——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机关第三党支部的朱兰。诵读科学经典,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科学。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来自艾国祥院士的文章《原始创新带动战略项目》,这篇文章发表于2003年第6期《科学新闻》杂志。


艾国祥院士,1938年2月出生于湖南益阳,天体物理学家, 2001年到2007年任国家天文台台长。独立发明并主持研制了太阳磁场望远镜;提出并推动中国区域导航定位系统(CAPS)的研发。


这篇文章发表于2003年,其时,艾国祥院士任国家天文台台长,推动和部署了中国区域导航定位系统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这正体现了他长期对天文基础学科在国家战略需求方面的思考和研究。


下面就和大家分享艾院士的这篇文章:原始创新带动战略项目


科技发展创新是灵魂,创新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攀登世界科学高峰。我国天文学的发展要攀高峰是明确的,中科院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对此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天文学要为国家战略发展作贡献。50年来,在科技成果方面,我们在不同程度上也有过一些重要贡献,但我认为那不是第一层次的贡献,未起主导作用。与从事“两弹一星”的工作相比,我们有差距。在科技创新人才方面,也没有出现“两弹一星”重大贡献那样的学者。在新时期,像天文学这样的领域,能否为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为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作重大贡献?我本人以及国家天文台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回答。


第一、天文学也应该搞战略


项目五年前,有两件重要的事对我有很大的影响。第一件是,路院长对863-2的发展战略,有一次3个多小时的谈话,谈国家航天发展战略,对我们启发很大。第二件是,我与863有关专家和项目主管一同访问了美国五大航天中心和一些大学,在访问APL时,主人对我说:“您是天文学家,非常高兴。我们搞过GPS。GPS就是天文学家提出来的,来自海军天文台。”另外从美国留学回国的学者告诉我,哈勃望远镜有两个,一个看天,一个对地,天文学者在其中起着重大作用。这两件事表明,天文台不仅应该而且能够搞重大项目。当向江主席汇报这些情况时,他明确指示我们,要把研究中的好成果进行转化,为国家战略服务。在2000年全国基础研究会议上的发言中,我明确地介绍了GPS和哈勃望远镜的这些情况,并在工作中加强了这方面科技创新研究的战略部署和组织。


第二、只有原始创新才有优势


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不想搞战略大项目和攀高峰的科技工作者,也难以在重大科技创新工作上有所作为。“想”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搞新时期“两弹一星”,与三四十年前的情况相比有了重大变化。当时懂得“两弹一星”基本知识的人并不多,从国外回来的优秀人才,集中于我院和少数名牌大学,那时“两弹一星”的起步,是国家需求和已有知识、人才的结合的结果。当时我国不是要发明“两弹一星”,而是在国外保密的情况下,建立自己的体系和克服各种技术困难,做出“两弹一星”。四十多年之后,国家已经有相当数量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才,可以说成千上万。这些人才分布在全国各地,而且大量集中在高科技产业部门。至于国家的一些重大高技术项目,要跟踪发展,很难由科学院学者来主持研究。我的总体印象是,中科院承担的一些大任务,多在第二层次(个别也有第一层次的),大多属于国外比较新,产业部门暂时还难于承担,我们有一定条件,能跟得快一些的工作。基于以上的分析,我认为不仅要将“想”作为前提,而且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手段,才能实现重大战略贡献和攀高峰的目标。高新技术战略项目,国外强手如林,国内各部门虎视眈眈,看来要做大项目,只有重大原始创新,才有竞争优势。因此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原创性研究,在支持和培养原创性人才上下功夫。


第三、有准备才能抓住机遇


新时期办院方针确立科技要为国家战略发展作贡献,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对于国家天文台来讲,明确当代天文学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结合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从多年的探索中我们认识到,这个结合点就是空间高科技。为此,我们大力提倡空间天文的研究并积极推进空间高技术发展。近五年来,我们年年召开空间天文前沿领域的研讨会,请国内外航天和空间高科技专家作综合性报告,这使相当一批天文科技工作者,了解了空间天文的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和国家的战略需求。不仅如此,我们年年鼓励大家提创新项目。从提出的50余个项目中,通过竞争和筛选,最后部署了10个较好的前沿项目进行创新研究。被动天文观测是天文研究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因此当有关部门向我院介绍需求后,我立即召集一些骨干,要求他们提出有关系统的方案。一周之后,我们就提出了具有重大创新思想的方案设想,并在议论与探讨中得到启发,很快产生了新方案。这个方案立即获得院高技术局和基础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基础局金铎局长听汇报后的第二天,赶赴西安认证并提出重要建议。白春礼副院长认为这是一个从基础研究出发的突破性重大创新,江绵恒副院长确定为“非上不可”的支持项目,路院长对这个项目也给予热情鼓励和全力支持。在有关部门组织的创新项目座谈会上,我院提出若干项创新建议,其中国家天文台总部被选中4项,而且被排在当日上、下午第一个发言。这是对我们创新活动的鼓励,也是对我们创新成果的期待。


天文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于微光的天文观测能力。我们就引导以往单纯做天体物理的团队,利用他们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创新发展了微光天文观测项目,在半年之内就立项,得到了较多经费支持。在新时期办院方针的指引下,我们紧紧抓住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利用空间高科技、天文科学和技术的特点,在经过积极准备之后,当机遇来临时,取得一些有价值的创新成果。


第四、带头创新,鼓励创新,形成创新氛围,支持一批创新骨干


战略性创新,一定要有战略性方针指引,首先要有大的战略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勇气。确定战略性大项目,一定要了解学科的特点和领域,找到适合自己战略发展的重点和结合点,这些结合点就是战略性创新的舞台。作为国家天文台的负责人和某一方面战略任务的组织者,既要对战略性创新有清醒的分析,并在空间和时间方面作大尺度、长周期的安排,持之以恒地推进,更需要有非常高的热忱,自己要带头创新,要不失时机地引导自己的骨干去创新。对创新能力强的业务骨干要心中有数,对其加以引导和激励,对他们提出的建议不仅要支持,而且要共同研究和完善。他们一有成绩,要大加鼓励,这个氛围十分重要。例如,我台有一个搞天文学研究很出色的骨干,被创新战略性所激发,到处找我,最后在游泳池找到我,谈他的创新想法。我为他们把我看成创新活动的朋友而感到欣慰。领导者积极搞创新就有可能带出一个集体,形成氛围,高水平的创新者就可能成群出现。


文章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时任国家天文台台长的艾国祥院士,从国家战略需求着眼,坚定信念,坚持不懈,明确国家天文台的战略高技术领域发展定位,为国家天文台在战略高技术领域开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奠定了国家天文台在中国科学院高技术领域的地位。文章所表达的发展理念,即使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朗诵文摘编自《原始创新带动战略项目》,原文作者:艾国祥,朗诵人:朱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10 21:06 , Processed in 0.05050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