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科学经典 弘扬科学精神——迟到了13年的大学梦
诵读科学经典,弘扬科学精神。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管理支撑党支部的殷效菡。
今天,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片段选自林惠民院士的《迟到了13年的大学梦》,2018年12月21日,该篇文章刊载于《中国科学报》第四版。
这篇文章整理发表于改革开放暨恢复高考40年之际。回顾了林院士的求学之路,也正是这段艰辛的求学路,更加坚定了他的科研理想。
在分享文章前,我先介绍一下林惠民院士。
他1977年12月参加高考,高分被福州大学数学系计算机软件专业录取。1986年获软件所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并发理论及形式化方法的研究。设计并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通用的进程代数验证工具;解决了π-演算和时间自动机的有穷公理化问题。
以下是我分享的片段:
我们这代人的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紧交织在一起,这是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感受到的。
命运的沉浮无法复制,但有一点是不变的——从小培养对知识、对科学的热爱。人生的选择很多,兴趣是第一位的。尽管科研这条道路充满坎坷,走得艰难,却也因此更有意义。追求科学真理、探索客观规律给我带来的快乐,是不可替代的。
经历了插队务农、进厂当工人,感受到我们国家贫穷落后的状况,对于学习,除了个人爱好,又多了一层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入学后我把几乎所有的业余喜好都抛开了,将全部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学习上。
那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学习和生活条件还相当艰苦。学校教室不够,我们一、二年级的很多课都是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教室上的,地面是略微夯实的黄泥土,一到雨天就满地泥泞,条件十分简陋。但我们像久旱逢雨的禾苗,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营养,忘记了夏天的暑热和冬日的寒冷。这些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
以上是我从文章中摘选出的段落。
我相信,“科学家”一定是大多数人最初的理想,崇高而伟大。但在那个懵懂无知的孩提时代,我并不是真正明白科学家的真正含义。直到有幸进入科学院工作,才真正拉近了我与科学家之间的距离,通过了解他们的经历与过往,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胸怀祖国、淡泊名利。
坚持、刻苦、努力贯穿了林院士的求学、科研之路,他曾说“我们这代人的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是紧紧交织在一起的。尽管科研这条路充满坎坷,走得艰难,却也因此更有意义”。也正是因为他的坚持不懈,才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通用的进程代数验证工具。
“最伟大的科学家,总是抛弃那舒适的生活,只为一丝照亮未来的光芒。”林院士就是这样的科学家,他怀着深厚爱国主义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的发展伟业,凭借着努力和深厚学术造诣,为国家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
(朗诵文摘编自《迟到了13年的大学梦》,原文作者:林惠民,朗诵人:殷效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