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7|回复: 0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2:2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年12月,在中国光学科技馆论证会上,年过九旬的王大珩委托秘书恳请与会者:请不要再叫我“中国光学之父”了。这不是王大珩第一次善意推辞。


“我是时代的幸运儿。”王大珩常说,自己顶多是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看来,自己所做的工作,都是在国际形势的大环境中、在国家建设需求的促进和推动下完成的,并不是个人的功劳。


1948年,王大珩满怀报国之志回国。当时,国内想制造光学精密科学仪器,却拿不出制造它的材料——光学玻璃。


一切从零开始。1951年,王大珩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这是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的前身。两年后,这里成功熔制出第一炉光学玻璃,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光学玻璃的历史。


1956年,制定《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时,王大珩提出中国要做自己的电子显微镜,苏联的顾问认为难度太大,规划时间内中国做不出来,如果要用,可以向苏联买。中科院领导来询问,王大珩拍着胸脯回答:“做得出来!”短短数年,他带领团队相继研制出了史称“八大件一个汤”的代表性成果(“八大件”指8种光学仪器,“一个汤”指融化态光学玻璃),奠定了我国国产精密仪器的基础。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其中有王大珩和同事们研制的大型光学测试仪器的贡献。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他和团队研制的对地观测相机,带回了清晰的地面图像。1980年,我国完成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试验,他参与了船用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的研制任务……


谈起科研秘诀,王大珩总是说:“老老实实地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科学。”回国60多年,王大珩很少发表论文,而经他审定的文章、报告、讲义却车载斗量。说到新中国光学发展史,谈起别人的贡献他如数家珍,提到自己时却总是轻描淡写。


1986年3月,王大珩获悉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后,当即联合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给邓小平写信,提出要紧跟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的高科技。这封信得到了中央重视,批准实施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有力推动了我国高技术的进步。


退休后,王大珩也没有闲着,一直为发展高科技奔走呼号,提出成立中国工程技术科学院的提案,建议国家重视对大型飞机的研制……他说:“科技人员是有祖国的,他为祖国谋利益而受到人民的尊重。”


2011年7月21日,王大珩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6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10 22:34 , Processed in 0.05831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