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7|回复: 0

我国天文学家首次发现类新星光变存在准周期振荡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2: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者10月11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研究人员首次发现类新星的光变存在准周期振荡,同时证实在此类系统中存在强的盘风,相关结果对研究双星物质吸积和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类新星是一类长周期、高吸积率的激变双星,白矮星主星从充满洛希瓣的晚型红矮星次星吸积物质,在自己的周围形成高温的吸积盘。这类激变双星具有与新星类似的物理特征,却没有观测到新星爆发,是研究新星爆发、吸积物理过程和探讨激变双星演化等的天然实验室。六分仪座SW有较深的掩食,轨道倾角约78度,轨道周期为3.24小时,刚好处于轨道周期空缺(2~3小时)的上边缘。




近期,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博士研究生方小慧和研究员钱声帮等人用国内中小口径望远镜对六分仪座SW进行10年左右的监测,并结合历史上的观测资料,发现其亮度在大概9.7年的持续增亮之后快速下降,下降时标不到1年,光变振幅大约为0.6个星等。这种约10年的光度准周期性振荡是首次在类新星中被发现,可能是由于白矮星磁场与内吸积盘物质的相互作用所导致,这种磁控吸积模式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他们通过对获得的掩食极小时刻分析发现其轨道周期可能存在周期变化,该现象揭示了六分仪座SW存在褐矮星第三天体。同时最新数据表明近五年其轨道周期正急剧下降,这是理论模型所预测的磁滞效应所不能解释的。最可能的物理机制是盘风被强辐射吹离盘表面,使系统损失额外角动量,导致轨道周期急剧收缩。


支持这个解释的另一观测证据是,系统光度正好在这五年达到了最大并整体处于停滞状态,并伴随有明显的小振幅的振荡,符合盘风模型的预期。光度的准周期性振荡、强的吸积盘星风以及褐矮星第三天体的存在等使得六分仪座SW成为一个令人感兴趣的激变双星系统。此项研究结果近日已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科技日报记者赵汉斌 通讯员陈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5-9-12 05:52 , Processed in 0.03210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